文/陈益峰
1、孝东陵
孝东陵位于孝陵东0.5km,坐北朝南,主葬清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和7位妃、21位福晋与格格,共葬29人。
内葬清世祖福临的孝惠章皇后以及二十八名妃、格格、福晋。墓主人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
七位妃为:恭靖妃、淑惠妃、端顺妃、宁悫妃、恪妃、贞妃、悼妃。
此外,孝东陵内还葬有十七个格格、四个福晋,这些格格和福晋都是福临的嫔御。
该陵的后人,皇次子,裕宪亲王福全,母为宁悫妃董鄂氏。皇五子:恭亲王 常宁,母为庶妃陈氏。
孝东陵是清王朝的第一座皇后陵,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之前,初称“新陵”。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孝惠章皇后葬入称“孝惠章皇后陵”。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月正式命名为孝东陵。
孝东陵的建筑布局从北往南依次是:地宫上建宝顶,周建宝城,南建方城、明楼、石祭台。方城前神道两侧各有两纵行小宝顶,每侧14座。石祭台前为陵寝门3座。
前院正中有隆恩殿,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设月台。隆恩殿前左右为东西配殿、焚帛炉,再前为隆恩门,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环以围墙。隆恩门前为东西班房、东西朝房。前方马槽沟正中建三孔拱桥一座,西旁建九孔平桥一座。陵前东为神厨库,库南为井亭。神道与孝陵相接。
孝东陵因为是第一座皇后陵,所以为后世皇后陵的规制奠定了基础。
孝惠章皇后画像
2、孝惠章皇后简介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1641年11月5日~1718年1月7日),名阿拉坦琪琪格,为顺治帝第二任皇后,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的女儿,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清世祖废后堂侄女。
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聘为妃;六月,册立为皇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仁宪”,居于慈仁宫,后修缮于宁寿宫入住。
康熙五十六年冬(1718年),去世,时年七十七岁,葬于孝东陵,累谥“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孝惠章皇后没有子女。但是皇陵格局,事关皇权根基,所以选址非常慎重。大清的运势,依然与帝陵、后陵息息相关。地理的作用主要在两条:一个是血脉感应,一个是香火祭祀。两者三七开的影响。血脉感应占六,祭祀情感,占四成影响。这个观点,在古代占据重要位置,所以孝惠章皇后虽然没有后人,但是朝廷依然重视其陵寝的地理风水格局。
3、玉女梳妆穴,孝东陵
清东陵地理考察,同行的有徒弟王洪超、苏理、罗璟、姬常勇、林敏等人。
侧看孝东陵,大龙尽头开面结穴。孝东陵始建日期和竣工日期待考,孝东陵建成后,初称新陵,康熙五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正式称为孝东陵。孝东陵内埋葬着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以及二十八位妃嫔,其中有七位妃和二十一位嫔(清朝初期,皇帝的妾,也叫福晋或者格格)
侧看龙身,将要结穴,龙势曲东,忽大忽小,忽东忽西,真龙落处阴阳乱。
清朝的皇陵选址主要是朝廷通晓地理的文官和钦天监的地理行家的作品,民间地理先生,基本没有踪迹,偶尔有请过来听听意见的,自始至终没有占据到主流意见,民间走江湖地理先生,也没有得到任何封赏,更加没有民间的国师之说。
明朝初期,皇陵的卜选,曾经请民间地理先生参与卜选,但是明朝实录记载,唯一得到封赏的只有两人。分别是:
阴阳人刘玉渊(古代称地理先生为阴阳人),九品钦天监博士,没有国师一说。
阴阳训术(明清时期,县里的阴阳学官),曾从政,也被册封为九品钦天监博士。
东陵的孝陵,最初由顺治皇帝亲自卜选,他打猎至此,见此地山水合法度,后来由钦天监刻漏科杜如预、五品挈壶正杨宏量等人正式确认位置。孝东陵,也是出自钦天监之手。古代文人、士绅的见识和专业水准,远远超过民间那些文化水平极低的江湖走地理人士。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前。
昌瑞山中抽脉,结顺治的孝陵,昌瑞山的主峰下,是清世祖顺治皇帝、孝献皇后董鄂氏(董鄂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的陵墓。孝惠章皇后,由康熙皇帝,单独修建陵寝
鸟瞰昌瑞山下的东陵,清朝时期,皇帝和后陵,分开修建,由顺治开始
昌瑞山下,两条最兴旺的龙脉,分别结孝陵和孝东陵
鸟瞰孝陵和孝东陵的大龙格局,大西河和马兰河,两水夹送,大龙尽头撞背结穴
蒹葭芍药左右护传,草个字之格也。孝东陵,蒹葭枝行龙,龙前行时,不断地往两边发脉,但不是同时发脉。左有右无,右有左无,交替出现。
地理古书记载的蒹葭枝行龙样式
清朝皇陵,是历史上寻龙点穴的高峰作品,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孝陵和孝东陵。两座皇陵选址,首重龙脉和气脉
穴前,右侧护砂转头起顶为案山,外侧龙砂过堂为第二重案山,为妆台。为了就局势和气脉,朝山没有正对远处的金星山。外拱千重,不若眠弓一案。
真龙结穴多抛闪斜出,孝陵和孝东陵,全是抛闪结穴,这是一般传统明师难以理解的,笔者观察南方古代明师,穴法常常非常单一,多是中抽结穴
玉女梳妆穴,穴前主要的溪水,为右水倒左,子龙入首,穴立壬山丙兼亥巳(坐341度,向161度),水口走巳口(在152度)。
近看孝东陵,龙身自开送砂到穴场,为龙砂。外侧虎砂过堂,为案山。
左右界水清晰,护卫明白,藏风聚气,皇陵的选址,次重格局
龙脉出身处,左右有星峰卓立,左右均是贵人侍卫,人头簇拥
孝东陵的平面格局
孝陵的建筑的格局,采用八宅风水,贪狼木星显耀。陵前马槽沟正中建三孔拱桥1座,西侧石平桥2座,一座为9孔,一座为3孔。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班房各3间。隆恩门1座、东西燎炉各1座,东西配殿各5间,隆恩殿1座,面阔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1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方城前神道两侧各有两行纵向宝顶,各14座,两侧共28座。神厨库位于三孔拱桥东侧。南墙外有井亭一座。孝东陵神道与孝陵神道相接。
鸟瞰孝东陵的外侧堂局,罗城紧固,开阳舒畅,水出有拦。来龙山势远大,外侧明堂宜宽广。古话说:明堂方广容万马,王候陵寝雄天下。
侧看龙脉到头,入首清真,折山俏丽,活弄灵巧
真气聚处看明堂,堂局真处抱身曲。孝陵前段内明堂,平正、开畅、团聚、环抱的明堂
侧面近看孝东陵
龙脉结穴,手足向前,堂局窝平
昌瑞山主峰之下,两条大龙结穴,孝陵和孝东陵,开启清代近三百年的辉煌历史,纵观清朝,皇权从来没有旁落,没有一个懒惰的昏君,疆土面积更是空前庞大。之前的历代朝廷,实际上控制面积非常小,西南和南方,多采用羁縻制度,为朝贡关系而已。
神道将两个皇陵联系在一起
贵龙重重开帐,大龙尽头,大开帐翼,帐脚铺展,气势磅礴
远看昌瑞山脚下的孝东陵,
木星开口结穴,中垂微乳,气脉宽平而兴旺
穴星自开双手为龙虎,护卫穴场,乳头圆正,两边界水明白
侧看孝东陵,内明堂周密、平缓、开阳、明丽、方正圆润
侧看孝东陵,位于孝陵东侧
侧看龙脉结穴,结穴前,三五次跌断过峡,龙以跌断为贵,脉以曲曲为真。古话说:
山岗高大布置远,跌断愈多力愈显。
低小只宜三五峡,跌断太多恐力倦。
若要峡多力不倦,除非再起星头现。
出石藏石有骨气,那更怕它断了断。
左右太乙天乙夹送,位居台阁。旺龙结穴,左右枝繁叶茂,蜂屯蚁聚。虽然皇后没有后人,但是皇次子,裕宪亲王福全,(母为宁悫妃董鄂氏),皇五子,恭亲王 常宁,(母为庶妃陈氏),两支人均得善终,晋封亲王、郡王
鸟瞰孝东陵,高山结穴,阴有余而阳不足,结穴贵在落坪开阳
鸟瞰孝东陵,气脉比较兴旺,但是比较懒散粗笨,其灵活程度,远远不如孝陵。
在孝东陵的陵寝门内,共有二十九个大小不等的宝顶。居中的明楼宝顶下,埋葬着孝惠章皇后。在明楼东侧,沿着罗圈墙从北向南,排列着:笔什赫额捏福晋、唐福晋、京及格格、捏及呢格格、赛宝格格、迈及呢格格、厄音珠格格、额伦珠格格、梅格格、兰格格等宝顶;明楼西侧,沿罗圈墙从北向南排列着牛福晋、赛母肯额捏福晋、明珠格格、芦耶格格、布三珠格格、阿母巴偏五格格、阿几格偏五格格、丹姐格格、秋格格、瑞格格朱乃格格等宝顶。在明楼前,靠石五供的两侧,排列着七位妃子的宝顶。在石五供东边,从北向南为:悼妃、恪妃、恭靖妃、端顺妃,四个宝顶;在石五供西侧,自北向南排列着:贞妃、淑惠妃、宁悫妃三位的宝顶。这二十九位女子,除待年宫中,先帝而亡的悼妃外,其余的各位,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妙龄女子。
侧看孝东陵,中间为孝惠章皇后坟冢,左右为妃嫔的小坟头,中间留出神道位置
侧看孝东陵,皇后正顶气脉下葬,妃嫔左右纵向排列
正看孝东陵
鸟瞰孝东陵,脚下开局窝平,内局紧凑
正看孝东陵
正看孝东陵
正面看孝东陵,与穴星左右错了几十米,皇陵点穴立向,重在承接气脉,没有搞得歪歪斜斜的,没有为了那些立向分金,或者那些朝山,故意搞得歪歪扭扭的
穴后,远处有凹脑土为乐山
正面看孝东陵,穴后没有正坐穴星,远处以祖山所起凹脑土乐山
正面看孝东陵
侧看门前的三孔桥
侧看琉璃门
近看孝东陵的琉璃门,门内就是墓葬区域
正面看隆恩殿
侧看隆恩殿
侧看隆恩殿,须弥座台基,又称叠涩座,一般用于殿堂建筑等高级建筑中
近看隆恩殿前丹陛石
孝东陵的墓碑,中榜刻有:孝惠章皇后之陵。按照民间古法,墓碑中榜字数多少依:生、老、病、死、苦等五个字循环应用。其中以落在六、七、十一、十二、十六、十七等的生、老二字上为吉利。落在病、苦、死为不吉利。孝东陵中榜为老字,吉利。民间也有采用“生老病死”的说法。
正面看明楼,居中的明楼宝顶下,埋葬着孝惠章皇后。但是该皇后,没有后人。去世于康熙五十六年,康熙皇帝和孝惠章皇后母子之间和睦相处,感情深重,虽非血亲却胜似血亲。清朝皇子的文化素养,普遍非常高,多数都是仁孝的君主。
侧看孝陵明楼,皇家的坟冢封土做得都比较大,秦汉时期,更大。明清时期,大规模缩小了
近处侧看孝东陵的明楼,皇家的地宫挖得都比较深,深度达15米左右,所以都存在积水的问题。
4、结语
笔者先后前往清东陵三次,研究其地理格局,每一次巡山,都有很大的收获。
综合金、明、清,三朝皇陵,都是采用家族聚聚下葬的模式,首陵常常卜选最理想的位置,其寻龙点穴的手法最接近常规的寻龙点穴的思路,值得我们地理人好好研究。
首陵一般占据正穴,其他几十坐陵寝,只能在左右周围寻找相对合适的穴位。仔细研究首陵,有利于掌握标准的龙穴长什么样子。仔细研究后期的陵墓,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如何寻找次要穴位。
现实干活,山里最好的宝地,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筛选,最明显的正穴,常常已经被下葬,但是后来的亡者绵绵不断,我们只能继续寻找地理位置,很多不起眼的位置,龙穴砂水不标准的位置,依然有大发家的特征。所以地理寻龙点穴,穴法千变万化。如果只寻找书本一样的宝地,那么多数人将无地下葬。
地理的理论派,最喜欢的地方是江西、湖北等地的丘陵地带,龙脉起起伏伏,最符合书本的标准。历史上很多明师甚至固执的认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出人才。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任何一种地形,都出人才。巍巍太行山的脚下,耸拔的泰山脚下,宽阔的华北大平原,陡峭的西南大山、纵横交错的东南水乡,等等地方,不符合传统理论,但是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甚至人才更多的地方。
所以研究地理,要放开思路,要学习书本,更要学习现实。现在看来,现实的东西,不标准而大发家的穴法,占据九成九。非常标准,有板有眼的穴法,发家的只有极少极少。
如果非常标准的地形,最容易发家,那么历代明师,后人是最容易发家的。现实恰恰相反,多数明师后人不温不火。
全文完。
作者:陈益峰,男,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硕士研究生,先后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现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地理环境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少林北美文化推广中心易学地理总顾问。长期从事传统地理学的实践、考察等研究工作。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4.61 万条内容 · 262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独龙穴,迁西县御佛寺,自古高僧栖居之地文/陈益峰 1、御佛寺 御佛寺,有两个,一个在河北遵化东陵附近的马兰峪,一个在唐山市迁西县三屯营镇景忠山。迁西县的御佛寺,距离离景忠山的大门,只有两三百米,为独龙结穴。 清朝时期,此地离清朝东陵不远,山上有高僧神仙居住,所以顺治、康熙帝,都曾经驾临此地,礼佛问卜,别山法师接驾,皇帝曾经御赐金娘娘、大藏经等。 同行考察的有朱江、梁敬南、姬常勇等人。 大龙尽头,转身开局,中抽阴乳结穴,左右护卫不起,为独龙穴,两侧护砂虽然有情义,但是太低,所以左右空缺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