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结构新鲜事 \ 我国抗震减灾发展历史

我国抗震减灾发展历史

发布于:2022-04-08 09:03:08 来自:建筑结构/结构新鲜事 [复制转发]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 东临环太平洋地震带, 西部和西南部是亚欧地震带 (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 , 是多地震的国家。我国的地震多属于内陆型地震, 而且地震活动范围广、震源浅、强度大。 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③西北地区;④华北地区;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地震所造成的工程结构的破坏主要有 墙体开裂、柱子剪断、建筑物倒塌、建筑物整体倾斜失稳等等

   


我国抗震防灾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还是在建国以后,它的发展是以我国的抗震防灾工作的开展为背景,是在和地震灾害的抗争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前进。下面从我国抗震减灾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提出目前需要进行抗震鉴定及加固的房屋。


01

我国鉴定加固标准的沿革

1 .试点起步阶段(1966年~1976年)

1968年编制了京津地区一般民用建筑、单层工业厂房、农村房屋及烟囱、水塔等的抗震鉴定标准 (草案)和抗震措施要点。

1975年编制《京津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试行)》,9月正式实施。


该阶段的特点 :探索抗震鉴定与加固的 基本技术与管理方法


2. 蓬勃开展阶段(1976年~1989年)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TJ23-77)

《工业抗震加固参考图集》(GC-01)

《民用建筑抗震加固参考图集》(GC-02)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4、78


该阶段的特点:

建立了抗震鉴定与加固的管理体制 ,采用普查、分类、排队、立项,然后按抗震鉴定、设计审批、组织施工、竣工验收的程序进行。

对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及时进行总结,为第三阶段奠定了技术基础。


3.综合发展阶段(1989年~ 2020年)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 

                                GB50023-2009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98

                                     JGJ116-200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GB50011-2001

           GB50011-2001(2008版)

 GB50011-2010

           GB50011-2011(2016版)

该阶段的特点:

●抗震鉴定、加固与建筑功能改造紧密结合

●抗震鉴定与加固的要求 扩大到6度区

●强调建筑抗震能力的 综合分析

02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变迁

新中国建立以来至今,曾 五次 编制全国性的地震烈度区划图。1956年(第一代,借鉴前苏联编制原则并结合我国地震统计资料编制,但未公布)、1977年(第二代)、1990年(第三代)、2008年(第四代),2016年(第五代)区划图。

     


第二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表

     


第三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第四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第五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03

急需进行抗震鉴定及加固的房屋

根据以上我国抗震标准发展历程,下面几种情况的建筑抗震鉴定不容忽视

  1. 1980年前的建筑 除极个别有一定的抗震设防外,普遍未进行抗震设防, 应作为抗震鉴定和加固的重点


2. 1980~1993年间设计的房屋 大多数是按照78抗震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

而78抗震规范设防目标为“在设防烈度下不倒”,89抗震规范设防目标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且此类房屋至今普遍存在砂浆强度、构造柱与圈梁的构造和布置、预制板支承长度、墙体整体性连接等项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B类要求的丙类建筑,也 宜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


3.  6度区的1980~1993年间设计的房屋 大多数未做抗震设防,不满足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要求, 应进行抗震鉴定


4.  7、8度区的1993~2008年期间 设计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分类的 部分种类房屋 ,不满足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要求, 应进行抗震鉴定


5. 局部地区的设防烈度的调整提高 ,不满足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要求也 应进行抗震鉴定


  专家简介

         

惠云玲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硕士、博士后导师

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工程结构的检测鉴定、诊治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三十余年,完成各种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修复处理项目500余项,曾任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中国土木学会混凝土耐久性委员会、可靠度委员会、混凝土质量委员会等10余个学术组织担任理事、副主任委员、委员。曾任国家科技中心咨询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等。

主要研究领域有工程结构诊治、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及修复等。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编《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修复与防护技术规程》等国家及行业标准7部,出版编译著作9部,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等10余项奖励,其中作为第一获得者9项。

         

林志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享受国务院自然科学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

工程结构诊断与改造专家,从事建筑物倒塌与安全控制、可靠性鉴定、结构耐久性、裂缝诊断、大气环境温度场、火灾后结构鉴定等研究与工程实践。曾任国务院第三届国际安全生产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咨询委员会会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理事、国家科技中心咨询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等。

主要研究领域有核电站安全壳检测与研究、结构可靠性鉴定标准、结构耐久性、大型结构鉴定改造等。主编《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144-90、《火灾后建筑结构鉴定标准》CECS 252:2009、《钢铁工业建构筑物可靠性鉴定规程》YBJ219-89等,发表论文70余篇,学术著作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6项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结构新鲜事

返回版块

2411 条内容 · 7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一种单向自锁式螺栓介绍

   装配式钢结构的核心概念是“工厂智造,快速装配、节能减碳”,将建造变成智造,将建筑变成产品,实现从项目到产品的转变,装配式钢结构突出的优势是工业化程度高,真正实现建筑产业化,住宅工业化,实现建筑的工业4.0,同时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施工速度快、装配率极高、建设周期短、劳动力需求小、绿色环境、可回收率高。    H形钢截面在两个主轴方向存在强轴弱轴,刚度相差较大,作为框架立柱并不是很实用。空腹钢管截面模量较大、强度高,同时两个主轴方向刚度相同,采用空腹钢管柱不仅强度大,而且便于构建美观的建筑室内环境,因此空腹钢管柱更适合作为框架柱。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