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勤俭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构件分会理事长,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建筑结构标准化及建筑制品和构配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多项国家及北京市级科研课题。
我国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平台期和攻坚期,虽然全国各地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热度还在不断增加,但从各地反馈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装配式工程实施情况分析,都出现了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成长烦恼,装配式建筑实施的规模和数量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也取得了一些产业化推广科技成果,但体现装配式建筑提质增效的整体效果还并不明显,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产业工人短缺、工程质量不高、建造效率低、工程管理专业性差等问题,亟需各地进行系统总结和反思。
现有传统建筑业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创新完善,结合新时期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推进装配式全产业链实施专业化和职业化平台建设。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链的整合提升和软硬件建设尚未完成,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生产单位的从业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对产业化技术管理能力和工程经验非常欠缺,大多数企业依然按传统现浇结构的最低价竞标理念来实施装配式项目,普遍存在规划设计方案不合理,工期计划不科学,承包商和构件加工厂的技术管理人员专业化技术和产业化实施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效果,造成工程实施过程存在成本高、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比较突出。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是采用工业化精益建造手段建造高品质建筑,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目标。国内外发展的经验证明,装配式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工程管理的项目实践,夯实产品生产和施工质量根基,才能最终实现装配式建筑的优质高效发展目标。全行业应该认识到没有人才和质量做基础,停留在赶工期和大规模复制低品质建筑的做法是不可取也是行不通的。面对全国各地向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各级政府和预制混凝土构件行业的相关企业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因地制宜的确定产业化技术体系和发展路径,积极开展试点工程和示范工程的建设,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脚踏实地的推进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那些不顾客观条件制约,贪大求全、急于求成的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做法必须要加以纠正。
预制混凝土工厂发展概况
2011-2021年的十年,我国预制混凝土工厂新增数量和产能增长迅猛,数量已经从不到100家迅速发展到1600家左右,PC总产能达到6000万立方米以上。 新建的预制工厂分布极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地区,以四川、重庆为主的川渝地区; 此外山东、广东、湖北、湖南、安徽、陕西、辽宁等地预制工厂也发展很快。
建筑类预制工厂近年新建工厂较多,发展很快,以住宅构件为主,尤其集中在叠合板、楼梯、阳台板、空调板等水平构件方面,预制构件产品种类比较单一、运行效率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现象非常突出。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建筑类预制工厂成为投资建设的热点,但工厂实际运营情况并不理想,许多企业短期内很难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市政类预制工厂发展相对比较平稳,一般都有市场或行业的准入限制要求,市政构件种类较多, 市政产品主要以盾构管片、市政桥梁、排水管道、 综合管廊为主。市政类构件工厂整体经营状况比较 稳定,生产专业性高,产品质量较好,多数企业效益较好。全国有相当一部分市政构件工厂增加或转 型建筑构件产品的生产,形成兼营建筑构件和市政构件的大型综合构件工厂。 随着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市政类工厂将迎来新的市场机会。
综合类预制工厂一般规模较大,运行时间较长,经营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质量管理体系健全。产品以建筑构件、市政构件、预拌混凝土、建材制品等多种类型有机组合为主,有利于稳定经营,抗风险能力强。综合类工厂未来发展会向产业园方向或多基地专业化工厂分工模式进化。 综合类工厂一般布置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边缘,有明显的本土化资源和市场优势。
鉴于目前的产品体系尚没有成熟,新产品应用技术还有待发展,许多产品的工艺设备适用性较差,有些工厂出现了工艺设备闲置或很难发挥效率的情形。未来需要预制工厂和设备公司深度合作。PC设备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工艺设备主要以国产为主、国外为辅,预制构件生产以平模流水和固定台模为主,立模和长线台也比较常见。
PC工厂的智能制造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短期应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主,不断开发新产品,做好产品组合和规模化发展,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为目标。
(一)如何避免PC工厂投资过热造成的资源浪费?
政府部门要加强PC工厂项目的立项和用地规划的审批工作,原则上要限制预制工厂项目的建设,从源头上控制预制工厂项目的投资。
企业层面建议要深入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和专家咨询等方式慎重决策,注意识别投资风险。
(二)已经建成的PC工厂如何摆脱运营困难的局面?
已经投资建设预制工厂,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做好经营管理工作,首先是要研究市场在哪里?企业要生产哪些适宜的产品?其次是如何加强管理和提高生产效率?再次是如何形成经营特色并保持持续竞争力提升?这是摆在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前的重大难题,需要企业结合当地和自身特点去创新拓展本土化的发展道路,将主要精力用在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精细化管理方面,全面提升预制构件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PC产业如何健康发展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
今后预制企业除了积极参加技术交流和培训,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外,加强本土化协作,基于区域市场的持续发展需求,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形成价格自律机制,确保预制企业的经营成果。必要时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拓展产品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方向,形成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解决方案。
企业经营过程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才能确立PC企业的成功地位。装配式建筑设计和施工水平还比较低下,PC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较小,产品体系单一,质量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比较突出,预制混凝土构件企业生产任务严重不足,造成了各地都出现同质化低价竞争的现象,多数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和售后服务等软件方面非常欠缺,也导致了许多从事PC业务的新企业出现亏损严重和运营困难的局面。
预制混凝土产品体系
(一)建筑构件类产品体系
1. 水平构件系列: 预制混凝土梁、板类构件主要包括预制梁或叠合梁、预制叠合楼板、预应力空心楼板或带肋板等。
2. 竖向构件系列: 预制混凝土墙板和柱等构件。
3. 配套构件系列: 楼梯、阳台、空调板、窗套、雨罩、遮阳板等构件。
4. 装饰、围护、隔断类构件系列: 外挂墙板、装饰构件、轻质隔墙。
我国的预制构件主要围绕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住宅体系开发,产品多集中在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梁)板、楼梯、阳台等,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
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钢结构建筑的预制产品开发还主要停留在预制叠合楼板、叠合梁、预制柱及楼梯等,亟待开发完善预制外墙围护和隔墙等产品。
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主要围绕预制柱、预制梁、双 T 板、空心楼板等产品体系开发,该类建筑技术体系需要专业化一体公司进行产品研发和一体化建造实施。
(二)市政构件类产品体系
1. 桥梁构件: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空心板类构件。
2. 地下构件: 管片构件、管廊构件、排水管道等构件。
3. 配套构件系列: 预制混凝土挡土墙、隔离墩、隔声墙、栏杆等构件。
基础设施类工程的预制产品系列比较多,包括管片、管廊、桥梁、管涵等,产品标准化程度高,相对比较成熟,但也需要根据市场细分需求不断完善产品应用技术体系。
预制混凝土工程应用
(一)装配式建筑在全国各地的发展稳步推进,政策内涵不断扩大和延伸
(1)新型建筑工业化与 PC 工厂建设、工程示范率先出发(2010 年至今);
(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及内装工业化启动(2015 年至今);
(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与钢结构建筑并驾齐驱(2017 年至今);
(4)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2020 年-)。
(二)装配式建筑项目数量和规模激增,项目实施质量效益和实施效果还没有显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国各地的装配式建筑发展依然集中在东中部地区的大城市;
(2)居住建筑市场应用较多,公共建筑次之,工业建筑也开始启动;
(3)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对于高质量建造的提质增效问题没有解决好。
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始终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无论是实施规模还是技术质量管理水平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政策要求在保持目前的市场规模基础上,主要围绕高质量建造和高品质建筑 的目标开展工 作,补充完善适宜的建筑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加强装配式 建筑的质量管理和人员培训,夯实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和施工安装的产业化实施主体的全过程管理基础。
二、三线城市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政策尚在陆续完善和推进过程中,以成都、重庆、西安、武汉等区域中心城市为代表在 2021 年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要求未来五年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比例和发展目标。
目前这些地区还是以水平构件预制为主,结合装配式建筑部品的推广应用比例提升为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装配式建筑在四、五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目前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主要围绕一些标准化构配件的应用走低预制率的工业化建造之路。
综上所述,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由一线城市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拓展,呈现阶梯式分层推进的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地推进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发展是未来建筑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预制混凝土科技成果
(一)国家层面支持的科研立项
涉及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及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科研项目如下:
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新型预制装配式建筑研究与示范(2011BAJ10B00)1 项;国家科技部“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关键设计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关键施工技术、检测关键技术、产业化关键技术、PC 关键设备研发、部品体系技术研发 8 项。
(二)标准编制
我国预制混凝土领域通用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专用体系尚有待开发完善。
1. 涉及的预制构件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的主要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标准(DB11/T968)。
2. 涉及的关键产品及其应用技术标准: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355)、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应用技术标准(JGJ/T458)、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应用技术标准(待编)、装配式建筑密封胶应用技术规程(T/CECS655)。
(三)主要科技成果
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系统(剪力墙、框架)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技术、后浇混凝土水平构件叠合技术、后浇混凝土竖向构件复合技术。
2. 装配式建筑围护系统部品开发及其工程应用: 三明治夹心保温外墙板(结构、保温一体化)、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装饰、保温一体化)、高性能轻型围护墙板(围护、保温一体化)。
PS3. 近年有不少施工企业致力于开发基于工业化建造的免模产品体系,这是一类专用的设计、生产、施工技术体系,其产品包括:双皮墙板、空心墙板、桁架模板等,从目前情况看此类技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该类技术属于专业技术体系或施工工法,更多强调现浇与免拆模板的施工一体化特点,需要说明的是此类技术对通用设计施工的兼容性较差,本质上并不属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范畴,产品也不是一般意义的PC构件,该体系要基于专业类企业坚持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建造管理模式来实施。
PS 4. 装配式建筑的围护和装饰部品类产品开发已经得到全行业的高度关注,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各类水泥基轻质功能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备受青睐,此类产品包括装饰类轻型混凝土产品、具有围护、保温功能的轻质混凝土板、轻质混凝土隔墙产品等。此类建材制品的用量会逐年增加,但产品性能和质量还有待提升。
预制混凝土构件行业存在问题及面临挑战
(一)产品同质化扩展造成低价竞争愈演愈烈
预制构件使用量较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区,多数项目还是采用最低价中标,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目前北京和上海均已进入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平台期,预制构件市场增量有限,预制企业产能发挥严重不足,加之 2021 年钢筋、砂石、水泥等原材价格大幅上涨,产品销售价格并未有明显增加,导致预制企业经营非常困难,许多新建的中小企业面临倒闭或转产的局面,盲目投资新建预制工厂的现象基本结束了。
与此同时,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大城市,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还在不断加大,仍有部分预制工厂投资建设,这些地区的预制混凝土构件主要集中在装配式住宅领域,大多数地区以叠合板和楼梯等水平构件为主,此类产品没有多少生产技术难度,进入门槛低,一些新建工厂为抢占市场盲目低价竞争现象非常普遍,加之产品标准化程度很低,造成生产效率低、成本摊销大,严重影响了预制行业未来健康发展。
迫切需要借鉴北京和上海等发达地区前几年大量投资建设预制企业的发展经验和教训,避免走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的老路。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预制企业要勇于承担起技术研发和质量提升的重任,坚持本土化特色和国际化交流的发展理念,不断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带领全国各区域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预制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与高质量建造要求严重背离
部分预制企业的产品质量缺乏专业性和规范化管理,技术服务意识和能力缺失,导致预制企业在装配式建筑的产业链中处于被动地位,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工期、成本等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严重背离了装配式建筑的全过程一体化管理的提质增效目标。
部分预制企业对市场判断不够,市场和生产分开管理,导致市场一味追求业绩,疯狂接单,但项目供应保障与生产的组织计划协调不足,导致项目“供应保障”压力提升,个别工厂重订单、轻保障,生产过程中应急处理措施不足,导致部分项目在施工阶段由于构件供应不及时,工期延误,引发生产质量连锁反应。部分企业品控意识有待提高,质量制度仍不健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控制措施不足,构件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针对外墙板的保温连接件、钢筋套筒及粗糙面等技术质量管理难点问题,缺乏质量控制措施,成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成品保护和成品入库管理意识淡薄,成品破损率得不到有效控制。
部分预制企业缺乏资料管理制度,从原材料进场检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生产过程、成品检验等全过程缺乏检验和试验资料,造成质量证明文件缺失或不完整,从而导致预制构件质量缺乏可追溯性,严重背离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建议预制企业要高度重视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我国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链的整合提升和软硬件建设尚未完成,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生 产单位的从业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较低, 对产业化技术管理能力和工程经验欠缺, 依然按传统 现浇 结构的最低价竞标理念来管理产业化项 目,经常造成产业化规划设计方案不合理,选择的承包商和构件加工厂不具备专业化技术和产业化实施能力,严重影响产业化项目的 实施效果,造成工程实施过程存 在成本高、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预制混凝土建筑构件的质量总体水平依然较低,无论是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还是其制造精度、内在质量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是由于预制企业的质量管理基础薄弱,从业人员主要从施工和建材企业转化过来的,缺乏现代工业化制造方面的训练和经验;另一方面还存在技术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短缺现象,导致许多工厂以包代管,虽然工厂数量增加,但产品质量没有多少改善;加之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严重缺位,这些都制约了预制构件的质量改进和提升。
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预制构件质量水平相对较好,除了政府主管部门注重监管工作,依次出台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办法,加强对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产品巡查和构件进场检验外,还有本地的预制构件标杆企业引领示范作用非常重要,这些企业无论是从业人员工程质量意识还是技术质量管理水平都明显高出中小企业。一个地区的工业基础条件好坏是评价装配式建筑实施质量很重要的基本条件,一个企业的人员素质和经验积累也同样决定其发展质量。
(三)缺乏专业化技术人才和职业化管理思维是预制行业和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
建筑业转型过程中,专业人才缺乏是实施装配式建造的主要障碍,全国范围内普遍沿用现浇施工的管理办法和理念来开展装配式建筑业务,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无法满足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要求。
装配式构件行业对技能型人才、技术型工人的依赖度很大。人员流动一旦频繁,对企业本身的冲击特别大,特别是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随着构件厂数量快速增加,对管理人员、专业化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行业原有人员有限,多数毕业生对装配式行业不了解,不愿意到工厂工作,导致人才短缺,工厂之间相互挖人严重。各生产企业及行业协会要多组织技术培训,逐步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预制混凝土行业发展展望
(一)预制工厂未来发展展望
未来几年 PC 企业将面临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考验。大型企业要担负起开拓市场和产品创新的责任,整合资源,积极探索研发、设计、生产、安装一体化的预制混凝土工程公司(PCE)建造模式。
大型综合性预制工厂要依靠管理创新手段,实现提质增效降成本目标,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和规模化生产拓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市场。
中小型专业化预制工厂要立足于产品专业化经营策略,开发细分市场的专特优新产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二)预制混凝土产品创新与市场开发展望
预制产品创新主要方向:从住宅构件市场为主,向公建、工业等类型建筑构件市场延伸拓展,从结构构件为主向围护、装饰等建筑功能集成部品方向发展,从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为主向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清水混凝土构件、轻质节能围护构件等高性能产品方向发展。
预制产品市场开发主要方向:从大中城市的以高层建筑为主向中小城市的低多层建筑预制混凝土产品开发方向发展,从通用技术体系标准化产品规模化生产向专用技术体系个性化定制方向协调发展,从房屋建筑构件向市政基础设施类构件的多样化发展。
(三)预制混凝土行业经营发展创新
预制行业应尽快从盲目投资建厂、注重工厂硬件设施、依靠低价竞争抢市场等初级阶段向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依靠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开拓市场、持续经营追求质量效益的成熟阶段发展。
预制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从传统预制工厂向现代制造和节能环保工厂发展转型,从生产制造(PC)企业向专业承包(PCE)乃至工程总承包(EPC)企业集团发展。
相关行业未来发展展望
中国中铁/华设集团/设计总院等出台股权激励,未来三年考核目标两位数高增速。
1)中国中铁股权激励要求 22-24年扣非净利复合增速不低于12%,ROE不低于10.5%。
2)华设集团拟以每股3.61元发行限制性股票激励, 考核目标以19-21年三年净利润均值为业绩基数,22/23年净利润增速不低于10/22%。22年规划订单和收入增 10-30%、净利润增10-20%。
3)设计总院股权激励目标22-24年ROE13.74%/净利润复合增速8.20%(以20年 为基数);21年在手订单同增28%;22年业绩计划增10%-30%。
4)中材国际拟以5.97元/股授予0.6亿股限制性股 票激励,考核目标2022-24年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15.5/15.5/15.5%,ROE不低于14.9/15.4/16.2%。
中国化学/东南网架/杭萧钢构再融资助力业务发展,中国电建置出地产具备再融资条件。
杭萧钢构以3.86元/股 募资8.3亿元,用于绿色装配式建筑研发创新、智能制造及数智化管理示范基地项目。
东南网架2022年1月17日 公告以9.15元/股非公开发行1.3亿普通股募资12亿推进EPC总承包业务发展。
中国化学百亿定增完成,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的数量不超过总股本的1%,回购资金额预计为4-8亿元。
央企在手订单保障倍数约为4,前两月新签高增速显著回暖。
中国交建在手订单保障倍数4.6倍。
中国中铁在手订单增22%订单保障倍数约4。
中国铁建在手订单增14%保障倍数4.3倍。
中国中冶22年计划营收5500亿 (+10%),前两月新签增14%。
中国化学前2月新签767亿元同增88%,营收239亿元同增58%。
中国电建22 年1-2月新签同增2%,较20年增27%。
部分建筑央企减值计提充分,轻装上阵业绩有望提振。
中国交建计提减值71亿(+26%)。
中国中铁计提减值80 亿与去年基本持平。
中国铁建计提减值99亿(+165%)。
中国中冶计提减值53亿元(+49%)。
地产:政策边际回暖,22年新筹集保障房同比增速155%
3月17日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 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 首要任务,重点针对存量未落户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关于房地产企业, 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积极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变发展方式, 鼓励机构稳妥有序开展并购贷款,重点支持优质房企兼并收购困难房企优质项目,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人民银行 传达学习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财政部表示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 点城市的条件。
一季度有60余城发布放松调控政策以释放购房需求,政策边际宽松由三四线城市扩大至二线城市。 根据证券时报统计,一季度 有60余城发布放松调控政策以释放购房需求,调整方向涉及调整限购限售、降低首付比例、增加公积金贷款额度、下调房贷利 率、发放购房补贴等多个方面。前期以三四线城市为主,现在扩大至热点二线城市。一二线城市下调带块利率,部分三线城市下 调首付比例。浙江衢州成为全国首个全面放开楼市限售限购政策的城市。
前两月地产销售数据持续下滑,今年前3个月百强房企整体业绩规模同比大幅降低47%。 2022年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 14499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住宅投资10769亿元,增长3.7%。1~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570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9.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3.8%;商品房销售额15459亿元,下降19.3%,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2.1%。2022年1-2月 百强房企累计实现销售额10484亿元,同比下降43.4%,其中,2月单月销售额同比下降46.5%,较1月下降2.7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月百强房企整体业绩规模同比大幅降低47%。
住建部表示22年将新筹集240万套保障房(+155%)。
2021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批准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的意见》,明确了保障性租赁住房五项制度和六项政策。2021年已经筹集了保障性租赁住房94.2万套,预计可以解决近300万 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初步形成了多主体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良好态势。据统计,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建设的保障性租 赁住房达到了70%。2022年将继续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从目前的统计看,全国将新筹集240万套,比去年有大幅 度增长。
钢结构/BIPV:受益绿色建筑政策发力,下游需求拉动业绩提升
2022年3月11日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1)规划要求都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 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十三五20.5%),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
(2) 推广新型 绿色建造方式。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鼓励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建筑,积极推进钢结构住宅和农房 建设。在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房中积极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积极发展装配化装修。
(3) 积极推广太阳能光伏在城 乡建筑及市政公用设施中分布式、一体化应用,鼓励太阳 能光伏系统与建筑同步设计施工。开展区域建筑虚拟电厂 建设试点。
3月11日住建部出台《“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
(1)开展高效智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利用、“光储 直柔”新型建筑电力系统建设、建筑-城市-电网能源交互技术研究与应用。城市生态空间增汇减碳技术。
(2)开展基 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的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等关键技术和装 备研究。
(3)开展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研究。研究数字化设计、部品部件柔性 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建筑机器人关键技术。
十四五钢结构产量占粗钢比重从8%左右提升至15%,2022年屋顶光伏落地大年。
1)钢结构十四五目标:到2025 年底,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以上。
2)2021年10月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 指出,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推广钢结构住宅。方案指出,2025年新建公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达50%超预期。根据能源局发布的全国整县光伏推进试点县市的最终名单,共有 33 个省份 的 676 个县(市、区)被列入光伏整县的试点区域,约占全国比例的25%。
根据试点名单,山东、河南、江苏三省 入选总数达195个,将近占总体数量的30%。如果按照每个地区200MW计算的话,试点676各县总规模高达135GW 左右,根据政策要求在2023年前达到相关建成比例,则未来三年国内每年新增屋顶光伏安装规模要高达45GW以上。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预制混凝土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要从全国通用标准向各地专用标准细化和深化,加强专用技术产品体系的标准化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希望各地方、各企业能结合自身特点发展装配式建筑,完善预制构件的产品应用技术体系,满足全国各地优质高效的工业化建造需求。
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和企业应高度重视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效率、工期、成本等突出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配式建筑本土化发展道路。
(二)建议
我国目前的预制工厂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制工厂投资建设的热情还在持续,预制工厂和产业园的投资风险不断增加,预制工厂已处高风险运行阶段,投资需谨慎。希望政府的土地和规划部门严格控制此类项目投资立项。
对于已经建成的专业性预制工厂要提高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能力,加强人员配置和培训工作,在融入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过程中应重点做好预制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工作,走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之路。
对于实力较强的综合性预制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本土化市场需求,积极探索装配式工程总承包发展模式,加强技术研发、设计咨询、产品生产、施工安装的专业一体化资源整合,走预制混凝土工程公司专业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装配式施工
返回版块9358 条内容 · 121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