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博物院最新影像
南京博物院前身系蔡元培先生等人于1933年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35年在杨廷宝、童寯等十多位建筑师参与投标的竞赛中,徐敬直在方案征选中获胜,后在梁思成先生的指导下完成设计。由于战争的影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完成展馆建设并投入使用。
2006年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正式立项,并进行了多轮国际、国内招标进行 方案征集,直至2008年8月前后征集了近三十个方案,最终确定程泰宁院士团队设计的方案为实施方案。 该方案采用了“ 补白、整合与新构 ”的设计理念。
设计 基于 “补白、整合与新构” 的理念展开, 通过对场地不同时期的建筑形态、功能布置、交通组织和环境景观进行分析梳理,将新扩建的建筑恰如其分的布置合适的位置,从而使得新老建筑以及建筑与场地环境相和谐。 设计采取了“整合”的策略,分别通过对新老建筑功能布局、交通流线体系、新老馆内外部空间、新老建筑形式与材料以及展览与休闲功能五个方面进行整合梳理,使其达到一体化。 另外还重点通过对中轴空间、建筑形式、环境景观的整体塑造达到“新构”的理念。
△左:改扩建策略图 右:总平面图
△ 非遗馆全景
设计最大的一个创意是将仿辽式老大殿抬升3米,既突出、强化了老大殿的主体地位,并且对功能、空间、场地环境及交通流线的整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使得老大殿一层原来只有2.2米净高的空间可以真正使用起来,该工程还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顶升、隔震、加固于一体的文物改造工程。
△ 休息廊看老大殿
扩建后的南京博物院地下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设计将4个大小不一的下沉庭院和12个采光中庭及天窗通过精心穿插安排在了地上、地下建筑里,并且经过对采光口的位置、大小及以及遮阳形式的精心推敲,极大的解决了公共空间的自然采光与通风,并且使得空间极具感染力和戏剧性。
△ 保留的原有建筑的水磨石楼梯(历史馆与老大殿的过渡空间)细部
南京博物院挑选的石材颜色为灰白基调中泛青,并且夹杂着类似火焰纹的暗红色的线和点,通过对石材表面做古典面处理,使得粗狂有所内敛,温润有点外现。室内外还选用了大量性的紫铜板,铜板的质朴、厚重与典雅既与整体的设计氛围相吻合,又能与仿辽式老大殿的琉璃瓦屋顶取得协调。
△外立面细部
新设计的展馆室内中庭空间处理借鉴了老大殿“藻井”的手法,吊顶的梁格采用了紫铜板,形成了既简约现代又古朴典雅的现代建筑“藻井”,使得恢弘的大厅空间有了自己的个性,而且还调整了玻璃的进光量。
△ 历史馆中庭
改扩建后的南京博物院呈“六馆一院”的整体格局,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大气典雅的建筑形式,很好的诠释了设计之初确定的“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底蕴;力争创新、彰显时代特点”设计原则。除了常规的展陈、收藏、研究等功能外,博物院还结合展馆与场地自身特点设置了少儿特别展厅、专题图书馆、老茶馆、非遗剧场、咖啡茶座等文化休闲功能,并且可以在夜间闭馆后单独对外开放,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市民使用。
2013年11月6日,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经过四年多建设,以“六馆一院”的面貌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个由国家兴建的第一座国立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在近九十年的岁月变迁中见证了中国现代建筑和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项目档案
项目地点: 江苏 省·南京市
总建筑面积: 84500 ㎡
设计时间: 2008年5月-2009年11月
竣工时间: 2013年
设计单位: 筑境设计、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
主创建筑师: 程泰宁、王幼芬、王大鹏、柴敬、张朋君、刘辉瑜、骆晓怡
景观设计: 南京市园林设计院
室内设计: 南京华夏天成设计有限公司
承建企业: 江苏南通四建工程有限公司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项目案例
返回版块1967 条内容 · 74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十年“蓄力”装配式 金螳螂构建“智能 绿色”装修新生态去年,某地启动应急隔离“首站公寓”项目建设,据了解,该项目要求在4个区域内建设2000套具备住宿、隔离观察和后勤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公寓,室内包括精装修部分、强弱电、给排水、空调(挂壁式),室外包括外立面,铝单板、护栏及空调外机的遮挡,还有室内楼梯的栏杆及扶手。 对此,当地政府给出的交付周期是30天! 但金螳螂在与各施工单位的协同发力下,研究在特殊情况下的各种挑战,积极应对时间紧、任务重、突发情况多等各种困难。面对短交付期,项目从无到有,金螳螂用实力跑出了支援抗疫工作的“加速度”。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