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下载报告
7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报告》选取 44个 中国主要城市,汇聚 9000万人 的职住通勤数据,用 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方面的9项指标 ,呈现中国城市职住空间与通勤特征的变化。 特别增加通勤青年 章节,挖掘青年人群的通勤特征、职住选择以及对住房保障的需求,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供素材与思考。
其中,“单程平均通勤时耗”“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轨道800米覆盖通勤比重”作为衡量交通便捷的重要指标被纳入“ 2022年城市体检指标体系 ”。
主要结论
幸福通勤呈现不升反降
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 幸福通勤比重全线下降 ,总体平均水平51%,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
单程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13%,超过1400万人承受极端通勤, 七成主要城市极端通勤增加 。
七成城市职住分离度增加 ,特大城市职住分离度总体平均4.1公里,同比增加0.2公里。
特大城市 平均通勤距离增长显著 ,10个特大城市中7个城市同比增加超过0.5公里。
通勤空间特征解读
幸福通勤比重全线下降
交通减碳压力增加
1 幸福通勤比重全线下降,徐州、乌鲁木齐需要关注
44个中国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 幸福通勤人口比重总体平均水平51% ,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在42个年度可对比城市中, 41个城市幸福通勤比重下降 。 徐州和乌鲁木齐 同等规模城市幸福通勤比重偏低,年度同比降低超过4个百分点,需要关注。5公里以内适宜步行、骑行通勤减少,将带来交通减碳压力的增加。
徐州职住分离加剧、幸福通勤下降需要关注
2 特大城市通勤距离增加,郑州年度增幅最大
主要城市 通勤距离普遍增长,特大城市增幅显著 。超大城市平均通勤距离9.4公里,特大城市8.7公里,Ⅰ型大城市7.8公里、Ⅱ型大城市7.6公里,同比均有增加。10个特大城市中 沈阳、青岛、西安、南京、郑州、成都、重庆等7个城市同比增加超过0.5公里 。
郑州是通勤空间半径、职住分离度和平均通勤距离年度增幅最大的城市
3 七成城市职住分离度增加,厦门职住平衡保持最好
职住分离度可以理解为从居住地到最近就业场所的距离,用于衡量城市职住空间供给的匹配度与平衡性,职住分离度越小说明城市职住平衡的本底越好。2020-2021年, 近七成城市职住分离增加 ,特大城市增幅显著, 郑州、青岛、徐州是职住分离加剧最严重的城市 。
厦门 具有良好的职住平衡本底,44个主要城市中 职住分离度最小 ,也是年度 唯一通勤距离没有增加 的城市。
厦门是职住平衡最好的城市之一,通勤效率稳步提升
通勤时间特征解读
半数城市45分钟通勤比重降低
极端通勤仍需高度关注现不升反降
1 半数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降低,广州持续下降
提高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是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目标 ,是城市规划和交通服务水平的综合体现。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中 76%的通勤者 45分钟以内可达, 22个 城市同比下降。 广州是45分钟通勤比重下降最多的城市 ,3年降低6个百分点,从2019年75%降低到69%。
广州是45分钟通勤比重下降最多的城市
2 超七成城市极端通勤加重,北京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
在44个中国主要城市中, 超过1400万人承受极端通勤 ,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13%,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 32个城市的极端通勤比重增加 。其中,超大城市平均水平19%,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特大城市14%,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
北京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30% ,是全国极端通勤人口最多的城市, 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 。
北京是全国极端通勤人口最多的城市
通勤交通特征解读
轨道覆盖需要精准提升
交通接驳是公交通勤关键环节
1 轨道覆盖通勤提高2个百分点,成都跃升全国第一
2021年,40个地铁运营城市中32个城市有新开地铁、轻轨线路, 800米轨道覆盖通勤比重总体平均达到17% ,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其中,超大城市达到28%,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特大城市集中了近一半新增轨道里程,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21%。
成都轨道覆盖通勤比重达到34% ,超越广州跃升成为 全国最高水平 。
成都轨道覆盖通勤比重达到34%,超越广州跃升成为全国最高水平
2 两百公里轨道规模通勤提升快,苏州、南宁效果显著
200公里轨道规模城市,正处于骨干线网成形阶段,覆盖通勤效益最显著,平均每新增10公里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提高2.2-2.4万人。 苏州和南宁年度增幅显著 ,分别将Ⅰ、Ⅱ型大城市轨道覆盖通勤的 最高水平提高到20%以上 ,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
300-500公里以上轨道规模的城市仅提高1.4-1.6万人。 随着线网规模的增长,新增轨道带来的通勤提升效果边际递减 。
苏州和南宁轨道建设带来通勤提升最显著
3 提升45分钟公交通勤服务能力,轨道接驳成为瓶颈
主要城市中 45%的通勤者45分钟公交可达 ,同比持平。深圳45分钟公交通勤能力占比达到56%、郑州47%、温州58%、海口54%,分别是目前各类规模城市中公交保障的最好水平。 长沙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达49% ,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是 唯一连续3年保持显著提升 的城市。
长沙市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连续3年保持提升
轨道规模300公里以上的城市中, 成都、武汉、重庆 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取得了较快的提升,但 整体公交45分钟通勤保障能力未能得到显著改善 。轨道站外时间占全程出行时间的比重高,交通接驳成为整体公交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深圳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全国首位,配合紧密的公交衔接,使深圳具有超大、特大城市中最高的公交保障水平。
深圳具有超大、特大城市中最高的公交保障水平
通勤青年特征解读
关注时耗、依赖轨道
青年乐居保障需要切合通勤需求
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需要理解青年人群的职住选择与通勤特征。
1 更关注时耗、更依赖轨道,近80%青年45分钟通勤可达
青年注重优化通勤时间。 北、上、广、深、成、杭 6个城市中, 近80%青年45分钟以内通勤可达 ,比城市平均水平高出约5个百分点。 杭州比重最高,达到86% ,高于城市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通勤时耗最长的北京也有近60%的青年45分钟通勤可达,高于城市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杭州青年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最高,达到86%
青年更依赖于轨道交通。6个典型城市中 800米轨道覆盖青年通勤比重为30%,高于城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 成都轨道覆盖青年通勤比重达到38% ,比城市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是目前 国内城市中的最高水平 。广州、深圳和上海青年人群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也达到30%以上,高于城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成都轨道覆盖青年通勤比重达到38%,高于城市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2 居住在外围,就业在中心,“15公里圈层”成为平衡选择
6个典型城市中的青年通勤人群, 近80%就业在中心,65%居住在外围 。 北京和上海超过70%的通勤青年居住在中心15公里圈层以外 ,而北京80%、上海67%的青年就业在15公里以内的就业中心。广州、成都、杭州的通勤青年也有80%甚至90%就业在城市中心,居住在外围的比重分别为广州51%、成都55%、杭州66%。只有深圳53%的青年就业、79%的青年居住均在15公里圈层以外。
近30%青年选择居住在城市中心15-20公里圈层处,接近北京五环、上海外环、深圳绕城高速。 “15公里圈层”成为更多青年人群平衡居住成本与通勤时间的选择 。
北京青年80%就业在中心,70%居住外围
3 选址不出圈、轨道两公里,青年住房保障需要契合通勤特征
青年乐居,为青年人群提供住房保障需要契合通勤需求。北京上一阶段以集中供地形式提供的 公租房和共有产权住房,超过70%分布在15公里圈层以外 ,且 超过50%住房小区位于轨道车站2公里服务范围以外 。反观依赖存量住房供给的 长租公寓,20%位于10公里核心圈层内,近40%集中在10-15公里 (四环五环之间)与城市人口分布特别是青年人群居住空间分布高度契合,且 近90%可以满足轨道2公里 范围“骑乘骑”慢行接驳的要求。
提升行动
自2020年5月第一版通勤报告发布以来,成都、北京、苏州、南宁、长沙等城市陆续推出通勤提升专项行动。
1 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行动,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2021年中共成都市委制定《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见》提升城市通勤效率。成都市公交交管局指挥中心自2021年以来引导2600万人次智慧避堵。
2 北京:提高45分钟通勤比重,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
2022年5月,北京发布《2022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明确2022年底市民45分钟以内通勤出行占比达到56%,推出需求响应公交服务试点,开行“定制快巴”通勤班车,围绕服务通勤打造品质慢行交通系统,贯彻“以人为本”和“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理念。
3 苏州、南宁:TOD开发构建廊道职住平衡
2021年苏州市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市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实现轨道交通建设与TOD综合开发“齐步走”,统筹规划、土地、指标等资源,引导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2021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以站城一体化(TOD)理念推进城市框架拉开,推动多中心、多组团发展。
4 长沙:智能网联定制公交,精准改善极端通勤
长沙交警推出面向通勤的智能网联精准公交,实时传送车辆定置、行驶速度等数据。已开行的3条线路,将全程公交时间由60分钟压缩至30分钟,约24.7%的乘客由开车通勤转变为乘坐智慧通勤公交。
《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是“中规智库”的重要学术成果,自2020年首次发布以来,已持续三年用数据解析城市通勤的问题和规律,以科学的精神为城市交通发展建言献策,致力于推进城市通勤质量改善与效率提升。
通勤监测团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王凯、赵一新、马林、伍速锋、付凌峰、戴彦欣、焦怡雪、康浩、张璐、冉江宇、吴克寒、田欣妹、王楠、廖璟瑒、凌伯天、陈烨、周博颖、王森、张斯阳、刘燕、田思晨、王芮、耿雪、王庆刚、郭玥、白颖、张凌波、高广达、闫安
百度地图
季永志、李志堂、严孙荣、阚长城、项雯怡、闫浩强、江畅、廖龑、李翔敏、万婷婷、王建光、孔祥安、吴宗峻、练玺
作者 :付凌峰,张凌波,张斯阳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轨道交通
返回版块1.02 万条内容 · 12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调研报告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机电设备采购情况调研报告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于2020年7月,面向业主单位开展了2017年-2020年上半年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机电设备采购情况调研,因涉及相关数据提供单位的保密需求,不便按照具体城市和线路公开数据,但各调研维度的行业平均值和中位数仍具参考价值,现予发布。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