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流
盘锦市境内有大、中、小型河流21条,境内总流域面积3 750.3平方公里。其中,全程流域面积大于5 000平方公里的大型河流有4条:辽河、大辽河、绕阳河、大凌河;中型河流有1条:西沙河;小型河流有16条:锦盘河、月牙子河、南屁岗河、鸭子河、丰屯河、旧绕阳河、大羊河、外辽河、新开河、张家沟、东鸭子河、西鸭子河、潮沟、小柳河、太平河、一统河。其中,外辽河与新开河是辽河与大辽河的连通河道。
辽河 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史称辽坠、辽水、巨流河。上游分东西两源,东辽河发源于吉林省东辽县哈达岭;西辽河有南北两源,南源老哈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北源为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的白岔山。东西两源在昌图县古榆树附近汇合后称辽河,流经开原、铁岭、新民、辽中、台安县,在六间房进入盘锦境内。东北西南流向,顺双台子河由盘山湾入海,全长1 390公里。境内流程116公里,辽河总流域面积21.96万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2 526平方公里,河床比降为万分之一。据六间房水文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量46.91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80.95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年径流量为24.38亿立方米(1961年),最高水位8.8米(1958年二道桥子抽水站),河水结冰期约110天(封冻期11月16日~12月12日,解冻期3月7~29日)。
辽河在盘锦境内河段又称双台子河,原是一条潮沟,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辽河水暴涨,右岸冷家口溃决,沿双台子潮沟冲出一条河道(这就是双台子河的前身),河水分流入双台子潮沟,形成新的入海河道,亦称减河。旧河道仍然过流,从营口入海。同治十二年(1873年),豪绅们为了保持大辽河水位,便于水运,堵塞冷家口,辽河水不再从减河分流,致使辽河大肆泛滥20多年。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举人刘春火良上书疏浚减河获准,使用白银1.4万两,动用土方20万立方米,疏浚减河15公里,1897年竣工,再度将辽河水分流。1861年前辽河水只经外辽河于三汊河处汇入大辽河后流经今营口入海,1897年疏浚减河后,辽河干流即分成两股分流,一股南行经外辽河入大辽河从营口入海,另一股西行经双台子河入海。1958年,辽河治本时,在六间房处将外辽河堵塞,至此辽河干流全部来水只经双台子河入海。从此双台子河改称辽河。
辽河河道自上而下渐宽,平均河宽179米~381米。境内辽河干流历史最大洪峰流量3 240立方米/秒。河水含沙量每立方米3.4公斤。
辽河在盘锦境内有7条一级支流:绕阳河、小柳河、旧绕阳河、太平河、一统河、南屁岗河和潮沟。其中以绕阳河为最大。
大辽河 指浑河、太子河于三汊河汇流后经营口入海段,总流域面积1 962平方公里,河段长95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 094.3平方公里。1958年前,大辽河承泄浑河、太子河、辽河水,1958年以后,大辽河开始与浑河、太子河构成一个独立水系,经本境的古城子、东风、西安、平安、高家、荣兴、辽滨边界入渤海。
大辽河河道弯曲,河宽210米~1 202米,水深2.97米~9.98米,历史上最高洪峰流量7 000立方米/秒,出现于1960年;最高水位6.74米,出现在1985年。河水含沙量为每立方米0.55公斤。结冻期约100天。
大辽河在境内的主要支流有外辽河、新开河。外辽河是指1958年辽河治本时,在六间房处将辽河分流入大辽河之水堵塞后,六间房至三汊河口的辽河河道。现外辽河为间歇河。雨季承泄盘山、台安内水汇入大辽河,流域面积47.9公里,河宽100米。新开河是1924年人工开凿的运河。1944年建二道桥子抽水站时将减河入新开河河口堵死,使新开河成为内水承泄河,该河北起二道桥子,南至夹信子并由此注入大辽河,河长25.9公里,河宽40米,流域面积155.6平方公里。1984年3月,新开河与大辽河汇流处建成南水北调抽水站,从此新开河不仅是内水承泄河,又是南水北调的引水干渠。
绕阳河 是辽河右岸的一条支流,史称锥子河、珠子河、耀英河、鹞鹰河,后音转为绕阳河。源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察哈尔山,东南流经新民、黑山、辽中、台安等县,在高升镇后屯入盘山县境,经大荒、胡家、太平、新生汇入辽河,总流域面积10 360平方公里,河长290公里,盘锦境内流域面积868平方公里,河段长71公里。绕阳河河道宽40米~700米。绕阳河在境内有西沙河、沙子河、月牙子河、锦盘河、丰屯河、大羊河、张家沟、东鸭子河、西鸭子河9条支流。
大凌河 古称渝水,北魏时称白狼水,辽称灵河,金时称凌河,元时称凌水,明朝始称大凌河。大凌河有西南两源,西支发源于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子乡张家营子南沟;南支发源于建昌县要路沟乡王杖子村北沟,两支流在喀左县吉利嘎营子附近汇合后,经朝阳、北票、义县,于锦县南圈河与盘山县东郭镇南井子之间入海。总流域面积23 562平方公里,河长203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河段长22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2.64亿立方米,为盘山县与锦县的界河。大凌河在境内河宽220米~420米。
二、海域
从早全新世开始,本域发生海浸,到中全新世达到高潮,其范围达到盘山一带,称为“盘山海浸”。本区第四纪时期至少发生过三次海浸。自秦至西晋,辽东湾海岸线基本稳定,从隋唐时期起,海水开始向南退却,海岸线南移。至宋、辽时期,海岸线又大幅度北迁,当时海岸线东至盖县,向北经营口、海城西折,至盘山东北经羊圈子复转向西南。元朝时期,海岸线大体同前。明朝海岸线在盘山以东大幅度向南推进,而西段盘山至锦州一段变化甚小。至清鸦片战争后,海岸线东段变化较小,而西段南进幅度较大;自清末以来,西段海岸线大幅度南移至今海岸位置。
盘锦海域为辽东湾浅海区域。海岸线从大辽河口至大凌河口,全长118公里。海岸全部为河口和河海瘀泥质平原海岸,近岸分布着蛤蜊岗、门头岗、黑岗头、黄沙岗等众多水下沙洲,沙洲岸线长57.5公里。
盘锦海域滩涂总面积3.55万公顷,其中连岸滩涂2.37万公顷,水下沙洲1.18万公顷。
盘锦海域冬季结冰,是全国冰情最重的海域,冰期130天左右,初冰期通常在11月中下旬,终冰期为翌年3月上、中旬。固定冰宽超过16公里,冰厚30厘米~40厘米,最厚达60厘米,堆积高度2米~3米,双台子河口堆积高度达7.5米。沿岸固定冰缘在0米等深线位置。海水盐度为5.6‰,流水范围达50公里~60公里,几乎覆盖整个海域。
盘锦海域潮汐属不规则的半日混合潮,每天出现涨潮两次,落潮两次,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分别出现一次大潮。一般情况下,农历每月初一满潮为4点50分,潮时每日向后推迟约48分钟,平均潮差2.7米,最大潮差5.5米,为全国潮差最大海区。潮流主流方向:涨潮东北向,落潮西南向,表层余流春季多为西北或北偏西向,夏季为西北向。正常年份潮汐变化是7月~9月潮位较高,12月~2月较低。
盘锦海域由于受淡水河流影响,水质营养盐含量较高,属国家三类营养类型海水。盘锦海域为全国海域的最高纬度区,底平水浅,透明度低。春季近河口区表层水温高于15℃,底层水温较表层水温低1℃;夏季水温可达27℃,属高温区;秋季近海水温14℃,远岸水温14℃~17℃;冬季自海岸线向远海水温递增,近岸水温低于2℃。
一、四季划分
盘锦市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分,寒暑悬殊。春季风大雨少,气候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晴朗,降温快;冬季寒冷,降雪少。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2℃~24℃;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9℃~-11℃。
四季划分。按平均气温20℃以上为夏季,低于0℃为冬季。气温介于两者之间为春秋两季。与农历二十四节气相比较,冬季接近于立冬,春夏秋季晚于立春、立夏、立秋。
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空气干燥,多偏南大风,蒸发量大,日照时数多,季平均气温8.7℃,降水96.5毫米,占全年降水的15.5%。全季大于8级大风日数为20天,占全年大风日数的52.6%。3月下旬,气温回升至4.4℃以上,西南风增多,野草吐绿,树木萌动,河流解冰,土壤解冻。4月中下旬,气温回升至11.6℃以上,终雪,可闻雷声。5月初终霜,植物叶绿花开。
夏季。降雨集中,温度高,盛行西南风,潮湿炎热,季平均气温23.1℃,季平均降水量392.1毫米,占全年降水的62.9%。6月上旬,平均气温升到20℃以上,雨水增多,农作物盛长。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4.3℃,历史最高气温35.2℃。7月至8月中旬为盛夏,高热高湿。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易出现洪涝灾害。
秋季。多晴朗天气,气温明显下降,雨量骤减,季平均气温9.9℃,晴天多雨天少,利于农作物结实壮果,日照时数674.4小时,季降水量121.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9.4%。10月初,秋风劲,树叶落,初霜冻。10月中旬,蛙声绝,雁南归。霜降前后,气温骤降,叶落树秃,花卉凋零。
冬季。寒冷干燥,多偏北风,晴天多,降雪少,季平均气温为-7.6℃,历史最低气温-29.3℃。季日照时数613.4小时,季降水量13.6毫米,最冷月为1月。12月上旬可见初雪。冬季是四季中最长的季节。
二、日照
盘锦地区全年日照2 768.5小时,日照时数季节分布上春夏大于秋冬,日照百分率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其中,1月日照百分率最高,为70%,8月最低,为56%,主要受雨季云量增多影响。9月日照百分率开始增加。日照时数5月最高,为278.5小时,9月次之,为250小时,7月较低,为216.8小时,11月最低,为195.4小时。
三、气温
盘锦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4℃,最高年份是1989年为9.7℃,最低年份是1957年为7.0℃。一年中,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4.3℃,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为-10.2℃,年温差为34.5℃。全年平均温变率为0.6%。气温的日变化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出现在4~5时,日温差一年之中冬季最大,夏季最小。历史最高日气温为35.2℃(1967年8月8日),最低日气温-29.3℃(1964年2月3日)。
四、地温与冻土
盘锦地区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0.4℃,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27.9℃,最低值在1月份,为-10.2℃,年温差为38.1℃。有记载的最高地面温度为67.4℃(1963年8月14日),最低温度为-35.9℃(1985年1月28日)。在3.5米深度以内,地温垂直分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季地温随深度加深有明显增高,夏季地温随深度加深而降低。
土壤一般在11月上旬开始结冻,下旬封冻。最大冻土深度117厘米,出现在1977年3月9日。解冻日期在3月中旬,4月中旬化通。
五、降水
盘锦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23.2毫米,年际间变化较大,年降水最多达916.4毫米(1959年),最少为326.5毫米(1965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平均降水量为329.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2.9%;秋季次之,为121.0毫米;冬季最少,为13.6毫米。在各月降水中,7月最多,平均降水量164.1毫米,1月最少,平均为4.1毫米。
夏季降水强度较大。1968年8月19日,最大降水量达141.2毫米。冬季降水强度最小。全年降水日数为75天,夏季最多为35天,冬季最少为7天。雨季是以6~9月的旬降水量首次≥40.0毫米,末次≤40.0毫米,日内降水量首次≥10.0毫米,末次≤10.0毫米的日期,为开始和终止日期。雨季有60天,最长的年份有89天,最短的年份为1天。雨季开始最早的在6月2日(1960年),最晚的在8月29日(1980年),结束最早的在8月6日(1960年),结束最晚的在9月28日(1974年)。雨季中一次连续最大降水量为356.3毫米(1960年7月29日~8月9日),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19.3毫米(1957年8月4日)。
盘锦地区降雪量很少。年降雪日数平均为10天,最多为15天,最少为5天。一般从11月4日左右开始见雪,最早的出现在10月3日,最晚在11月14日左右。终雪一般在4月5日,结束最早在2月25日,最晚的4月23日,初终间日数为153天,最长达187天,最短为107天。最大降雪深度为20厘米(1964年12月1日)。
六、蒸发与湿度
盘锦境内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为1 669.6毫米,是降水量的2.7倍,年最大蒸发量达1 979.7毫米(1958年)。一年中,春季蒸发量最大,月蒸发量最高值出现在5月,蒸发量为264.9毫米。冬季蒸发量最小,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38.0毫米。
盘锦年平均湿度为66%。冬季水汽含量最小,但由于气温低相对湿度大于春季;春季虽水汽含量增加,但气温回升快、风速大,是全年最干燥的季节;夏季湿度增加明显,7、8两月相对湿度为70%~80%;秋季9月份以后,随着西风减弱相对湿度又明显减少。相对湿度的日变化是白天大于夜间,早晨相对湿度最大。
七、气压和风
盘锦境内气压的年变化是单峰型,11月最高,为1 016.0百帕;7月最低,为1 003.0百帕。由于气压随季节变化,春秋冷暖气团交替时,高低压活动频繁,从而影响风速的年季变化。年平均风速为4.3米/秒,年最大5.8米/秒。8月风速最小,为3.3米/秒。瞬时最大风速达25.7米/秒。一年中,3~5月和6~8月多南、西南风,9~10月、12~2月多北、西(东)北风。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春夏秋多西南风,冬季主导风向西(东)北,春夏多南风,秋冬多北风。
八、灾害性天气
暴雨,年均次数为1.9次,多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占全年暴雨次数的78%。从1960~1990年,大暴雨平均0.6年出现1次。
冰雹,1957~1990年本境共发生过冰雹43次。平均每年1.3次。最多的一年出现4次。从4~10月都有发生,集中在4~5月和9~10月。雹粒一般如玉米粒大小,大的如鸡蛋。
低温冷害,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共出现4次,其特点是从春季到秋季一直气温偏低。
寒潮,指入冬前后和冬末春初,强大北方冷空气入侵,出现寒潮天气,气温急骤下降,并伴有7~8级偏北风,有时伴有暴风雪。盘锦出现过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8℃~12℃,日最大降温6.5℃,连续最大降温17.7℃的寒潮。
霜冻,境内平均初霜日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平均终霜日期在4月初至5月初,平均无霜期172天。无霜期最长195天(1990年),最短153天(1958年、1959年)。
九、物候
盘锦地区几种植物的开花时节,候鸟的迁徙日期,动物冬眠的时间与气候紧密相关。从大雁南飞到出现霜冻,大约间隔7~10天。大雁南飞出现得早,冬季降雪较多。大雁南飞出现得晚,冬季降雪较少。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问答
返回版块1.78 万条内容 · 100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