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构造 \ 20201105 梁配筋工具(一)——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20201105 梁配筋工具(一)——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发布于:2023-03-02 17:10:02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构造 [复制转发]

20201105 梁配筋工具(一)——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0 前言

画了这么多年图,有不少计算都得按半天计算器,但是人年纪一大就开始犯懒,所以编了不少Excel计算表格,省的按计算器了。

人年纪大了记忆力也不好,所以这两天想把这些计算表格的技术条件写一写,省的忘了,就形成了这个系列。

本系列第一章是讲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已知弯矩求受拉钢筋的问题,这是一个结构工程师能遇到的基本的不能再基本的问题,这里我做一下复习。

计算表格的最终成品:

1 承载力调整系数γ1.1 承载力的安全等级调整系数γ0

根据GB 50068-2018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计算表中处理为:

1.2 承载力的抗震调整系数γRE

根据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

计算表格中除非抗震工况外,均为0.75:

1.3 承载力调整系数的取值

非抗震工况取γ0,抗震工况取γRE,这里需要特殊说明的是,理论上抗震工况时公式中γ0和γRE同时存在,只是此时γ0取1.0,计算表格中简化了这一问题的处理:

2 翼缘试算

根据规范:

计算表格中根据梁跨、净距、梁宽、翼缘厚计算,如下:

试算后的结果根据自己需要手工填入bf格内。

3 相对受压区高度x的计算

我们分为4种情况计算x:

3.1 单筋矩形截面

基本公式如下:

M式展开:

左右同乘以2:

整理: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式中abc值分别为:

代入求根公式:

因相对受压区高度x不能大于梁有效高度h0,因此排除±号中的+号,整理:

结论:

(式3.1)

3.2 考虑受压钢筋的矩形截面

根据基本公式:

同理可得:

(式3.2)

可以看出当As‘=0时,式1.1与式1.2相同,因此无论是否考虑受压钢筋,均可采用式1.2。

3.3 一类T型截面

根据定义,x≤翼缘厚度hf即为一类T形截面, 其x的计算方法同矩形截面,因此也可采用式1.2,其中b用bf代替。

(式3.3)

3.4二类T型截面

根据定义,x≤翼缘厚度hf即为一类T形截面,x>翼缘厚度hf即为二类T形截面。

根据基本公式:

同理可得:

(式3.4)

3.5 x的计算公式

当为矩形、一类T形截面时,按式3.3计算;当为二类T形截面时,按式3.4计算。

3.6 计算表格中的计算3.6.1 计算公式

先用式3.3计算x,判断T形截面类型:

如果是矩形或一类T形截面,则直接采用上文中的计算结果。

如果是二类T形截面,则用式3.4重新计算x:

3.6.2 算例1

单筋矩形截面300x700,弯矩500kN·m,as=35mm

3.6.3 算例2

双筋矩形截面300x700,弯矩500kN·m,as=35mm,受压钢筋1257mm2

3.6.4 算例3

单筋T形截面300x700+1600x120,弯矩500kN·m,as=35mm

因33.72<120,判断为一类T形截面,x取33.72mm。

3.6.5 算例4

单筋T形截面300x700+1600x120,弯矩2000kN·m,as=35mm

因147>120,判断为二类T形截面,x按式1.4重新计算:

4 相对受压区高度检验4.1 界限相对受压区的计算

根据规范:

相对受压区公式为:

式中εcu:

式中β1:

β1的差值公式为:

式中a1:

a1的差值公式为:

式中钢筋强度等级fy:

HPB300=270MPa;HRB400=360MPa;HRB500=435MPa。

式中钢筋弹性模量Es:

Es=2.00x105N/mm2

计算结果形成列表如下:

4.2 计算表格中的处理

非抗震工况根据材料强度查表,抗震工况根据抗震等级查表,最终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取上述二者的较小值:

5 计算受拉钢筋As

对三种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5.1 当截面为矩形或一类T形时

根据规范:

As的计算公式为:

(式5.1)

可以发现一类T形截面时b=bf,是(式5.1)的一个特例,单筋矩形截面As’=0,也是(式5.1)的一个特例,因此,单筋矩形、双筋矩形、一类T形截面均可采用(式5.1)计算。

5.2 当截面为二类T形时

根据规范:

As的计算公式为:

5.3 当x≤2as’时

根据规范:

As的计算公式为:

这里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因为现行规范中梁上下纵筋均有通长设置,所以在这里认为梁设计时均考虑了受压钢筋,不再判断是否As’=0。

5.4 计算表格中的计算5.4.1 算例1

双筋矩形截面300x700,弯矩200kN·m,as=35mm,受压钢筋420mm2(注意这里受压钢筋为了和某结构计算工具箱匹配输入了碎数,在平时使用时应输入整数):

考虑受压钢筋且x≤2as’,计算公式为:

在某结构计算软件中验算,发现该软件未考虑x<2as’的情况,因此计算结果偏小,且配筋率采用全截面验算似乎不符合规范要求。

5.4.2 算例2

双筋T形截面300x700+1600x120,弯矩1400kN·m,as=85mm,受压钢筋420mm2(注意这里受压钢筋为了和某结构计算工具箱匹配输入了碎数,在平时使用时应输入整数):

一类T形截面且x>2as’,计算公式为:

采用某结构计算工具箱复核,配筋计算值相符,但配筋率按全截面计算似乎与规范不符:

5.4.3 算例3

双筋T形截面300x700+1200x120,弯矩1500kN·m,as=35mm,受压钢筋420mm2:(注意这里受压钢筋为了和某结构计算工具箱匹配输入了碎数,在平时使用时应输入整数):

二类T形截面,计算公式为:

采用某结构计算工具箱复核,配筋计算值相符,但配筋率按全截面计算似乎与规范不符:

6 梁端底面、顶面配筋之比验算

计算值=受压钢筋As’/受拉钢筋As

限值根据抗震等级确定:

非抗震=0,特一级=0.5,一级=0.5,二级=0.3,三级=0.3,四级=0。

7 配筋率验算7.1 最小配筋率

根据规范:

形成最小配筋率计算表格如下:

最后根据材料强度和抗震等级,经过几道复杂的条件判断,查表得出最小配筋率:

7.2 最大配筋率

根据规范:

因此最大配筋率取2.50%。

8 算例8.1 简支梁

在某P结构计算软件中选取一根简支梁:

取跨中截面计算:

其中根据软件技术条件:

as=20+10+12.5+25=67.5mm

可见配筋基本一致。

8.2 框架梁

取支座截面计算:

配筋基本一致,差异应该是受压钢筋取值造成的:

9 结论

计算结果基本能和各种软件对上,但也很可能有bug,之后需要再通过大量测试确定计算表格的准确性。

10 相关下载20201105 梁配筋工具(一)--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构造

返回版块

7.65 万条内容 · 18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干货 | 桩基承载力计算及试桩的是是非非

一、极限状态法与安全系数法从根源上来说,桩身强度与桩岩土承载力验算公式的差异,主要在于计算理论的不同。桩身强度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法,桩岩土承载力采用安全系数法。极限状态设计法本身是一种近似概率法,背后的理论是可靠度理论,在设计中的呈现,就是各种分项系数,包括荷载分项系数与抗力分项系数。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通常采用基本组合。而安全系数法,本身是一种纯经验方法,采用包络的思想,将设计中的所有不确定性因素都打包到安全系数这个单一变量。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包括:荷载、材料、施工、后期使用等因素。由于各种分项系数最终都体现为安全系数,所以这种方法采用的验算组合通常为标准组合。上部结构设计普通采用极限状态法,而与岩土承载力相关的,目前仍普遍采用安全系数法。所以,在设计结构基础时,这两种方法可能会交织在一起,甚至出现矛盾。上篇文章提到的,桩基承载力计算的冲突,只是其中一个侧影。事实上,我们可以举出更多例子。1)抗拔桩桩身截面验算(《桩规》5.8.7条),N≤fyAs,这里的桩身截面验算采用极限状态法,对应的是基本组合。抗拔桩桩侧承载力验算采用安全系数法,对应的是标准组合。我翻看广东省《地规》10.2.11条,抗拔桩桩身强度验算改用了安全系数法。2)广东省《地规》5.2.6条,土层锚杆抗拔承载力计算和锚杆截面承载力计算,采用的都是安全系数法。《抗浮锚杆技术规程》(YB/T)4659-2018,锚杆抗拔承载力计算采用安全系数法,安全系数为2.0;锚杆截面承载力计算采用极限状态法,并规定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与标准组合之间的关系为1.35倍。在计算筋体黏结段长度时,又采用了安全系数法。《建筑工程抗浮设计规程》(D ** /T15-125-2017),抗拔桩和抗浮锚杆,无论是抗拔承载力,还是截面承载力,均采用安全系数法。《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476-2019),对锚杆抗拔承载力验算采用安全系数法,但对截面承载力验算,采用极限状态法,同时又引入了一个安全系数2.0,这就比较古怪。你看,相关的验算其实比较混乱。目前,我们也无能为力。以桩身强度验算为例,荷载基本组合与标准组合之间的关系为1.35倍,混凝土材料分项系数为1.4,以桩基岩土承载力类比,桩身强度验算的安全系数为1.35X1.4=1.89<2.0。如果单纯对比安全系数,桩身强度的安全度小于桩基岩土承载力。但如果从可靠度理论来分析,可能桩身强度的安全度大于桩基岩土承载力,因为桩身强度的变异系数小于桩基岩土承载力。讲了这么多,结论是什么呢?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