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风水学 \ 明地理之三陵

明地理之三陵

发布于:2023-03-13 14:32:13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风水学 [复制转发]

文/陈益峰


  十三陵,距离北京城区很近,笔者每次路过,或者去办事,都是停留下来,详细研究明朝皇陵的风水格局。每一次相度研究,都有新的体会。此次写作,是覆盖明清皇陵地理风水系列。所以专门抽了三天时间,详细考察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写作一篇文章,同时对过去的一些错误看法,进行反思和总结。


  地理技术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年都有一些新的体会。随着见识的增加,都会对过去的一些观念,进行反思和总结,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摒弃糟粕。


  1、景陵简介


  明景陵,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孝翼太后(吴贤妃)附葬陵寝,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建造动用10万余人,在1463年3月19日完工。


  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寝营建正式动工。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国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内府各衙门、锦衣卫等共发军民工匠10万人兴役。六月二十一日,葬宣宗。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陵寝工毕。其间断断续续共历28年的时间。

  《明英宗实录》记载:

  宣德十年春,正月癸未日,

  营建大行皇帝陵寝于天寿山。敕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督工成国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内府诸衙门、锦衣卫发军匠人等共十万人,兴役。

  关于景陵选址,明朝的史书没有记载,按照《明英宗实录》的文字记载,正统年间的地理风水相度,多数都是钦天监相度的。


  2、朱瞻基简介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去世,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景陵。

  

  3、景陵地理格局


1.jpg

  明景陵,是十三陵的第三个下葬的皇陵,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孝翼太后(吴贤妃)附葬陵寝。其选址和修建,都是在宣宗皇帝去世之后。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寝营建正式动工。六月二十一日,正式下葬宣宗朱瞻基。

50副本.jpg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中峰之下。

  明献陵、庆陵、裕陵、茂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黑山)之下。

52.jpg

  贵龙重重出入帐,贱龙无帐空雄强。

  天寿山东峰(黑山),正结在景陵。最大的贵龙结地,左右开帐数十里,气势宽阔,高大宏伟,穴在帐中间。

58.jpg

  大龙结地,大开大合,小龙结地,小开小合。

  明十三陵,发脉居庸关,行龙到十三陵位置,龙脉大开枝脚,脚下岗阜无数,四面星峰围合,罗城紧密。

53.jpg

  龙脉没有从正后方撞背而来,是从大帐左侧,多次转头穿心而出。左右大帐帐脚,包裹到穴前。

54.jpg

  龙脉从大帐左侧内里,分出一个大支脉,穿心而出,跌落平岗,大断过峡,层层剥换,转头开局结穴。

55.jpg

  天寿山东峰大开帐幕,左右展开数十里,群峦叠嶂,星峰叠叠,脚下结景陵、永陵、德陵。

57.jpg

  龙脉就要结穴之际,大断过峡,两头顿起,中间跌断,如蜂腰鹤膝,左右星峰护卫抗夹。

56.jpg

  过峡之后,再起高峰,龙脉再次转头,左右逶迤,石脉细嫩,尽头开面结穴,穴位挂在右侧枝桠脚下。

59.jpg

  鸟瞰景陵,太行山龙脉高耸雄壮,丑恶粗雄,露骨带石,枝脚尖利,破碎欹斜,臃肿硬直,经过层层剥换,煞气脱净,气脉变得秀丽细嫩,星峰逐渐端正清秀。

79.jpg

  鸟瞰景陵与长陵的地形图

900.jpg

  清代地理学家,梁份撰写的《帝陵图说》,对于景陵的绘图。

70.jpg

  清代地理风水名家,梁份撰写的《帝陵图说》,对于景陵的文字记载和描述,没有一点点理气的理论,全是形峦描述。

  康熙四十二年(1703),70岁的梁份徒步往谒昌平明十三陵,对其进行了五天的详细考察,并绘制了陵区图,撰《帝陵图说》。


80.jpg

  景陵的局部地形平面图,脉气从穴星右侧闪落。

81.jpg

  景陵的建筑平面布局图

64.jpg

  明景陵的建筑布局鸟瞰

2.jpg

  鸟瞰景陵的明堂,堂局宽广深远,但是没有明显的朝山。

  景陵立向,是自然顺气脉立向,因为建筑的前后都非常长,没有办法寻找其他向口。

88.jpg

  景陵立向大概是地盘的寅山申向。外面的河水是右水倒左,不合三合理论,为黄泉水。

20.jpg

  穴星自开左臂,回头贴身护穴,右侧以后帐右侧帐脚,包裹到穴前,隔水为护卫。

23.jpg

  龙上峰起,有子冠军。

  大龙余气盛足,左侧余气再次起顶,有星峰特起,枝脚回头顾穴,长子更加兴旺。

  明宣宗有两个儿子,都是做过皇帝。长子明英宗朱祁镇,次子明代宗朱祁钰。但是从后来的结局来看,长子明英宗朱祁镇明显最好,朱祁镇虽然历经土木堡之变,但是最后成功复位。而皇位一直在朱祁镇后人手里,而二子,明代宗朱祁钰,虽然短期登极,但是没有后人,同时结局很差。

00.jpg

  鸟瞰景陵,兴旺的气脉,在明朝初期的风雨缥缈之中,稳定的家族的命运。

  14年后,1449年八月,景陵下葬十四年后,大明朝发生土木堡之变,险些亡国。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屡次侵犯明朝领地,明英宗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帝国边境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获得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从大同班师东返,计划从居庸关回京。

  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大同、宣府接连失守,吴克忠与朱勇率领的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全军覆没。余下部队移师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投降,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六部主要人员损失多数,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还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等。

  二十万精锐全军覆灭,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被全部歼灭,大批武将勋贵被杀,在朱棣死后留下来很多的名将,到朱祁镇的时候还都活着,如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等几十位大明能征惯战的名将,全部战死。

3.jpg

  景陵左侧的护砂,最为明显的有两重,近处有龙砂贴身,外侧数百米之外,有阳翠陵高耸。

6.jpg

  鸟瞰长陵和景陵,明朝初期的皇陵卜选,都是以大龙、强龙、庄龙为主,穴位点在大龙尽结的位置。长陵、献陵都是气脉中抽,而景陵是气脉闪结。

7.jpg

  重重包裹莲花瓣,正穴端在莲花心。

  大龙结地,四面枝脚向前,重重包裹中心,如莲花盛开,穴在莲花中心位置。

8.jpg

  侧看天寿山山前的大盆地,堂局中心出脉结地,为永陵,左侧出脉,结景陵。

21.jpg

  大龙尽结,转头开面抽长乳结地,后面以右侧大帐,起廉贞火星为乐山。

9.jpg

  正面鸟瞰景陵,景陵为大龙尽头闪结,顺气脉自然立向,后面没有完全正对天寿山东峰的最高峰。皇陵的建筑体量太长,一般不能左右旋转太多,顶多两三度的范围内。

11.jpg

  侧看天寿山山前的诸多皇陵。

12.jpg

  景陵地形结穴小巧,局势没有完全打开,内局非常紧凑平整,左侧龙砂有些近。所以景陵的皇陵宝城,采用特殊的长方形构造,这在明皇陵非常少见。其他多数皇陵都是采用圆形的宝城。

13.jpg

  侧看景陵,皇陵选址,既考虑大龙大势,皇图永固,也考虑近处穴情。

15.jpg

  鸟瞰景陵。很多读者疑惑,为什么笔者没有谈理气,笔者查阅明清皇陵卜选的相关奏疏,其核心人物的奏折,基本上都没有太多理气的内容。因为皇陵建筑太长,不容许左右旋转方向。最后修建的时候,部分师傅所谈奏折中,提到立向问题,基本都是三合的旺向分金。但是所立向,是否合三合水法理论,就无法考虑了。

  至于天星、三元等水法,要求精准测量来龙、来水、去水的位置数据,这是无稽之谈,现实中,来去水位置常常非常模糊,无法精准测量,所以皇家地理奏折,很少出现精准的来去水口数据。关于来龙,有大概的二十四山来龙,但是兼多少度,没有人可以精准测量。

16.jpg

  脉粗者,穴宜深。脉细者,穴宜浅。

  侧看景陵,位于十余米高的土岗之上,因为地宫挖掘比较深,所以卜选,多在气脉枯燥的粗乳之上。

22.jpg

  鸟瞰景陵,明清皇陵,基本都是按照寻龙点穴技术卜选的。寻龙点穴点穴技术,是风水的一个重要技术流派。自古以来,皇家发迹的坟墓,极少是按照寻龙点穴理论卜选的。

24.jpg

  寻龙点穴技术是一个富贵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穷人没有办法寻找一个符合寻龙点穴理论的地方。皇家发家的原始地方,常常与寻龙点穴技术完全相反。所以我们在研究寻龙点穴技术的同时,也需要理性看待。

26.jpg

  下葬需要乘生气,才能得福气。

  景陵下葬,乘气偏右,小房容易枯萎,而长房沾生脉余气,富贵绵远。

27.jpg

  望势寻龙易,须知点穴难,

  若还差一指,如隔万重山。

  现实中,发家的地形,是千奇百怪,与书本记载,相去甚远。大富贵的地形,有的抛闪斜出,有的高踞山顶,有的挂在山脚,有的粘在粗大的笨乳之上,有的外形非常滑稽和蠢笨,有的外形非常平庸,而内在气脉非常兴旺。这些穴法,千奇百怪,需要我们地理先生,更加慎重,更加谨慎,或许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景陵的穴法,在皇陵之中相对少见,为侧面出芽结穴。

28.jpg

  鸟瞰景陵,一般地形的穴星开口结地,不太一样,为大龙侧面斜接气脉,地形不是标准的教科书地形。

后来参与定陵卜选的师傅、通政司参议梁子琦曾经批评景陵风水不好,以至于土木堡之变。这是无稽之谈。

  礼部尚书徐学谟的奏折,《乞休第一疏》原文记载梁子琦批评景陵风水的事情。

  原文如下:

  梁子琦,乃复自献八地,为说附图,其说有景陵不吉,致英宗土木之难等语。

29.jpg

  明朝的皇陵卜选,按照当时普遍认可的寻龙点穴理论,是集合钦天监风水官员、朝廷精通地理的官员、民间阴阳师傅,众多力量反复查看,反复斟酌,多次覆堪的结果。是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选择。

  众观明清皇陵,下葬之后,没有出现过一例迁坟的案例。风水只是人生吉凶的一个部分,不能因为生活起起伏伏,家族运势起起伏伏,就随意搬迁坟墓。

  明清皇家,有很多问题,很多波折,但是皇家家运总体维系时间非常长,接近三百年,风水的卜选是比较成功的。中途不断出现皇子短寿、少亡,皇帝短寿,权力更替,等等众多现象,这是正常的起伏更迭,不是风水可以完全解决的。

  参与定陵卜选的师傅、通政司参议梁子琦,稍微通一些地理技术,但是为人偏激,性格执拗,喜欢胡说八道,最终断送了前程,被皇家罢免,永不启用。

30.jpg

  景陵鸟瞰,皇陵卜选,因为建筑格局非常庞大,所以卜选都是气脉盛大的宽乳、长乳之上。土层深厚,龙气兴旺之地。

31.jpg

  江西风水师廖文政,在自己的家谱记载,嘉靖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随嘉靖皇帝命巡视天寿山,廖文政对景陵有评价:景陵砂水无情,穴法不明。

  廖文政,对明朝的多数皇陵都是负面的意见,严重鄙夷,这是民间风水师的缺陷。明朝的所有皇陵,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时全国各地召集的最高水平的风水的意见集合。每一个皇陵的卜选非常慎重,延请一批有一批的风水名家,挑选七八个,乃至几十个位置,反复斟酌,反复比对,最后得出的结论。这些集体的智慧,常常是最为稳当的,最为成功的。

  观察廖文政卜选的狗形地、马鞍地等等,后人均不太兴旺。其穴法非常僵化死板,是书本记载的理论。这样的地形,皇家一般比较抵触。现实生活中,也一般找不到。


  结语


  风水技术是一门古老的技术,对家族的运势有所左右和影响,但是不能完全决定家族的命运。


  古代卜选墓地时候,非常谨慎,但是下葬之后,很少搬迁坟墓。皇家虽然有大量的挫折,大量的不顺,大量的夭折,但是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搬迁坟墓的案例。因为迁坟,一般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而现在的部分风水爱好者,稍微不顺就迁坟。有的家庭离婚,或者父母生病,或者老人去世,或者生意不顺,就随意迁坟。一遇到不顺,就甚至迁坟三五次。风水不能解决人生的起起伏伏,不能解决家族的起起伏伏,也不能解决家人生病的问题。皇家卜选的风水最好的坟墓,不顺的也非常多,起伏和坎坷更加多。


  那些严格遵守书本理论,随意批评坟墓,不合他的标准形峦理论,不合他的理气秘诀,随意抛弃坟墓位置,搬迁坟墓,多数都是没有发家的,反而多数都是倒霉的家庭。

  全文完。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

4.6 万条内容 · 26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发与败,形峦差异不大

风水学说,是研究人与自然如何适应的学说。其规律,模模糊糊,似有似无,有时候好像非常明显,有时候无影无踪,但是总体来说,风水的吉凶规律是隐隐存在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