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土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是小流域治理的新境界,是保护饮水水源,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2-3] 。
1 生态修复区
生态修复区治理措施主要为自然修复和辅助修复两大类。自然修复措施主要是对流域内轻、中度水土流失的荒山荒坡、疏幼林地和郁闭度小于 0.5 的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及部分未利用地进行封禁治理,封禁原则是“以封为主,封育结合”,即因地制宜地进行全封、半封或轮封;辅助修复措施主要是针对残林、疏林、灌丛或遭到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的林地和采伐迹地采取人工补植造林,这些区域单靠封育措施一般不能恢复植被。治理思路是在自然修复和辅助修复基础上,对整个区域采取相应的管护措施,通过制定乡规民约,建立专门的管护组织,落实管护责任,开展预防监督,及时查处破坏封禁的案件等,确保修复措施不被破坏,封禁治理成果得到保护和巩固。与此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进行宣传,增强群众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水土资源的意识。
2 生态治理区
2.1 水土流失防治
(1)水土保持林。 在荒山荒坡和大于 25°的陡坡退耕地,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生长快、根系发达、防护性能好、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的树种,营造水土保持林。
(2)经济果木林。在坡度较缓、水源条件较好、背风向阳、土质好、交通方便的退耕地或荒山荒坡上,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市场前景看好的 “ 名、优、特、新”树种,发展经济果木林。
(3)坡改梯工程。将原来的坡地改造成平地,通过地形的改变,结合田埂的拦挡及小型蓄排工程的配套,大幅度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坡改梯主要适用于25°以下、土层厚度大于 20 cm、土质较好、周边灌溉便利、距离村庄较近的缓坡耕地,可根据当地实际修成石坎或土坎水平梯田。
(4)坡面水系工程。 坡面水系工程是为防治坡面水土流失而兴建的拦、引、蓄、灌、排等工程的总称,主要包括蓄水池(窖)、排灌沟渠、沉沙池等,一般属坡改梯、经果林的配套措施。通过合理布设坡面水系工程,可改变坡面径流形态,降低坡度而达到蓄水保土的效果。
(5)田间作业道路。 田间作业道路主要布设在坡改梯和经果林地块中,与沟渠结合布设,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以充分尊重农户意愿,便于耕作、运输和提高生产效率为原则,尽力达到改善交通,加强和外部联系的目标。
(6)保土耕作。 对区内分布零散、不适宜坡改梯及无法退耕的坡耕地,结合每年农事活动,采取保土耕作等措施改变微地形或增加地面植物被覆,以增加 土 壤入渗,提高土壤抗蚀性能,达到保水保土、减轻土壤侵蚀、提高作物产量的目标。
3 生态保护区
对生态保护区主要采取溪沟治理措施。溪沟的污染主要来自周边村庄居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农业面源污染。溪沟治理措施主要是清淤清障,修复已经破损的堤防,修建生态调节坝、人工湿地等,使河道整洁、流畅。
(1)溪沟清理。一是清理溪沟两侧零散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二是疏通沟道,从上至下清理汛期沉积的砂石、杂土、乱石。
(2)生态护岸工程。 在岸坡种植草皮或耐水湿、能净化水质的植物品种,使其在径流进入河道前起到过滤和缓冲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和美化河岸环境的目的。对沟道较宽或比降较大的沟道,边坡下部采用大方石护脚,上部种植耐水湿植物和景观绿化植物;对宽度较小或比降较小的河道,边坡下部采用干砌石护坡,上部种植耐水湿植物和景观绿化植物。
(3)人工湿地。在水库边缘水深较浅地带,一般不超过 2 m,合理配置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等,通过人工湿地进行生态恢复,并兼顾景观、生态、水土保持等功能,达到提高水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滞留沉积物、有毒物和营养物质的目的。
(4)生态调节坝。在水土流失区,当河沟上游土壤流失物以砂石为主时,洪水期水流将携带大量砂石抬高河床,或外溢掩埋河沟两岸农地,为减少径流中的砂石量并调节雨季洪水流量,在有季节性水流的河沟内,选择口小肚大的部位修建生态调节坝。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环保工程施工
返回版块9.08 万条内容 · 15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小河道水环境修复很重要乡村是很多人生命的起点,乡愁的根基。很多人还记得家乡清澈、香甜的河水,河中游来游去的小鱼,想起来人仍充满无限期待,何时能够再重温这份童真?然而,乡村小河道一直被人们忽视,因此小河道水环境修复很重要。 1.形势要求全面治理小河道 鉴于当前全国污水排放量增长较快,主要污染物居高不下,而且高污染的小企业大量存在,污水处理率又偏低;水污染严重,而且治理又相当艰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水污染防治法》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