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胡运宏
历史的经验:
回顾60多年来的建设实践,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林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调控林业发展的政策更加科学。
1、随着党和政府对林业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林业政策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建国初期,林业的首要任务被定位为生产木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与我国传统的林业经营思想、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林业以木材经营利用为基本原则,追求木材最高产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这一时期,党和政府的林业思想还不够成熟,只重视林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木材生产量逐年攀升,森林资源却日益枯竭,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面临很大的危机。一次次生态危机,印证了恩格斯的预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林业建设的经验教训,使党和政府对林业的认识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党和政府对此前的林业经营思想和模式进行了反思,“不再仅认为林业就是木材生产,开始普遍对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保证和促进农业、牧业发展,以及森林在保持自然生态平衡,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和效益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进入21世纪以后,中共十六大更是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还指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随之,党和政府的林业发展理念、政策不断调整,相继提出了生态林业、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等发展新理念,由此前单纯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方向发展。把生态林业建设,提升到关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方向,初步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从建国初期单纯注重木材生产,到今天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是一次艰难的转变,也是一次具有开创性的转变,更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变。这一政策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拼搏进取的政党特色。
2、林业发展政策逐渐由应急性、临时性,向系统性、整体性转变,其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逐步增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政策被动应付、临时性色彩浓厚。政策的出台,多与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每当林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会针对特定的问题制定一些政策,出台一些应急措施,如滥砍滥伐严重了,就出台一些紧急通知、指示,严禁滥砍滥伐;森林火灾发生后,就会提出“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洪灾发生后,就号召民众植树造林。这些政策、方针、指示当然十分必要,但相对比较零散,系统性、整体性不够,超前性、预见性较弱。随着实践的发展,党和政府对林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刻,林业政策的科学性也不断增强。针对林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相应的政策、措施由侧重事后补救转为注重事前预防,由被动应付,转向积极主动,科学性、指导性、预见性不断增强。同时,林业发展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1994年党和政府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确立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方案和战略目标。1995年3月出台的《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21世纪伊始,国家林业局牵头,组织了近300名国内各领域的顶级专家,对我国未来半个世纪的林业发展进行了规划,确立“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战略,制定了“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发展方针。针对我国目前生态恶化、林产品供需矛盾尖锐的现实,党和政府在深入调研、缜密论证之后,制定并颁布了《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确保林业发展空间,缓解林地保护形势严峻的局面,为林地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和手段。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林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党和政府林业发展政策科学性、系统性的增强。
林业政策受国际因素的影响日趋明显。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问题即是其一。目前,世界气温不断增高,海平面日益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这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相关研究指出,21世纪全球气温可能上升1.1~6.4℃,海平面上升18~59 cm。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全球20%~30%的动植物物种将面临灭绝;如果气温上升3.5℃以上,40%~7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气候变化成为各国共同的问题和人类共同的挑战。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需要各国政府采取行动,通力合作,共同面对。在此背景下,国际生态外交和环境外交空前活跃,甚至逐渐成为主流的外交形态。党和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参与旨在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国际性事务。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并向世界承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广受瞩目。为了实现这一承诺,党和政府出台了指导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的纲领性文件《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因此,可以预期,我国的林业政策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强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环境修复
返回版块9462 条内容 · 13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三) 第三阶段:林业发展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阶段(1998年至今) 从1998年至今是我国林业建设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的林业建设初步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这一阶段分别以1998年特大洪灾、《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出台和中央林业工作的召开为3个节点。 1、1998年特大洪灾后,林业发展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1998年我国“三江”(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此次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灾情特别严重,可谓百年洪灾。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亩,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有专家指出,洪灾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长江流域上游无节制的森林采伐,致使植被减少,森林覆盖率急剧降低,导致流域内水土大量流失,泥沙淤积,河流蓄水能力降低。北方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洪灾成因也是如此。洪灾引发了党和政府对林业发展战略的深入思考。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考察洪灾时指出:“洪水长期居高不下,造成严重损失,也与森林过度采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行洪不畅有关。”在灾情还未结束时,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荒和乱占林地的通知》,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的关系,绝不能以破坏森林资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又出台了多项政策,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1998)、《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8)等。在这些政策中,党和政府反复强调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同时,党和政府果断采取措施,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进入21世纪后,又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等工程。林业六大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以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新中国林业发展史值得一看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