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就想到了赖特的橡树园自宅及工作室。
外部看与美国乡村随处可见的住宅无异。
(摄于加利福尼亚州奇科)
这是赖特的第一处自宅(关于这座房子有实在太多八卦哈哈哈,有兴趣的可以去搜搜看看)。在此居住的20年间平均每6个月赖特就会对自宅进行一次改造,忠实地记录了这位大师的建筑生活,和对住宅的探索。
一走进它内部,赖特的设计特征就显现出来了。图上的入口进去之后是可以压低的门厅,左转就到了抬高的、相对开阔的客厅。
在最显眼的位置是一个壁炉,两旁有两个矮小的座位。
从入口到起居室到餐厅空间完全联通,只有局部隔断形成的开敞大空间,这在如今非常常见,在当年的维多利亚住宅中却是很难想象的事情。空间中的木质纹理、砖石纹理都保持了最自然的形态。
一楼到二楼的卧室和育儿室,赖特的才华在小空间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运用了三角阁楼和三角的屋顶空间,原本狭窄阴暗的楼梯位置一下子舒展起来。
二楼圆筒形的游戏室,从装饰、照明到家具,都由赖特一手设计打造。窗户是长条形的连续采光带,增加了整个空间的连续感和亮度。简洁抽象的装饰画,让游戏室温馨、充满现代感。
随着赖特设计事务的不断增多,他在另一侧扩建了工作室。
工作室面积不大,主要有接待室和绘图室两个主要空间。
赖特在天花板镶嵌了五彩缤纷的几何形窗,让空间显得格外典雅开阔。
八角形的绘图室运用高处的横窗天然采光,原本教堂的采光方式被赖特创造性地用到了这里。绘图室有两层楼高,二层的环廊是用铁链吊起来的,让人称奇。
附上橡树园自宅及工作室的平面图。
在这里的二十多年间,赖特完成了他人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作品,包括罗比住宅、唯一神教教堂和拉金公司管理大楼等名作,开创了独特的“草原学派”。纵使赖特后期有诸多经典的作品,他的第一座自宅及工作室始终无法绕过,是他传奇建筑生涯的起点。
经典设计作品往往有其独到的魅力,在设计项目中反映了建筑大师的设计哲学、造型控制、细部处理,十分值得学习。但搜集国际知名事务所资料往往需要翻阅很多网站资料,Archcase大屋集为大家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在“设计公司”处检索选择想要的事务所就能看到他们的相关项目了,大大提高了查找学习效率,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吧~
参考资料:
经典再读148 | 赖特橡树园自宅及工作室:关于生活
赖特与橡树园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问答
返回版块1.78 万条内容 · 9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迈向持续生长的滨水空间——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旅融合城市更新的减法设计为例在过去的2 500多年中,京杭大运河长达 1797 km的庞大体量承担着大宗货物运输的功能,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基础设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逐渐开始转型,运河沿线的炼油厂、纺织厂、面粉厂等工厂陆续搬迁,原地块变为商业或住宅用地,部分历史街区被改造为商业步行街,滨河绿地也逐渐成形。2014年,随着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正式走向台前。这种转型虽符合“将基础设施打造成景观”这一新都市主义的理念,但也并非完美,因为基础设施角色的消退,让京杭大运河失去了一部分自我更新的能力。例如:一些商业街区在开业时人气鼎沸,但过几年就逐渐萧条;一些街区虽能维持经营,但街巷随着各种设施的增加而变得凌乱。运河沿线的滨河绿地虽然能服务周边居民,但也存在运河沿线内部分设施老旧、运河发展依赖政府维护等问题。回顾我国近几年的运河工程更新过程,可以发现这些过程都是片段式的。例如:2002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2014年的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程,2016年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G20杭州峰会)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提升工程,等等。运河的自我更新大多由城市事件主导,侧面反映出运河景观带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及其自身有机更新机制缺失的问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