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环境影响评价 \ 118个EOD项目总投资达6700亿元,生态环境部指明环境产业发展方向

118个EOD项目总投资达6700亿元,生态环境部指明环境产业发展方向

发布于:2024-01-23 10:27:23 来自:环保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复制转发]

10月21日(星期五)10:00,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第五场记者招待会。请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主题与记者交流。


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 表示,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上的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部署,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邃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过去十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以下“三个前所未有”上。

一是决心之大前所未有。我们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充分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二是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们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是成效之大前所未有。过去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   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 2.5 )年均值由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4.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在充分肯定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开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这些年来,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中国更美丽了,这是大家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想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当前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的进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请问将如何贯彻落实,将采取哪些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建设美丽中国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又是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提出到二〇三五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丽中国建设,多次作出重要的指示批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坚决向污染宣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就是大家都清楚的三个“十条”,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解决了一大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PM 2.5 的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率达到了87.5%;地表水I—III类断面比例达到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1.2%;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这些年来,我们的蓝天多了、水清了、土也净了,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二是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我们实施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目前, 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设立了三江源、大熊猫等第一批5家国家公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与增长,云南野象旅行团北巡,“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藏羚羊繁衍迁徙,白洋淀鳑鲏鱼等土著鱼类逐渐恢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三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坚持不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1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2年下降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到5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绿色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十年来,全党全国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绿色版图不断扩展,城乡环境更加宜居,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生动展现出来。

下一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取得新进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展现新作为,在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问  前不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一书出版发行,引发了广泛的学习热潮,想请您再扼要介绍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原创性 贡献. 去年7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请问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2018年5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高举起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今年7月底,由中央宣传部和生态环境部共同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正式出版,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权威辅助读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意义重大,其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化与创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成果,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二是继承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与时俱进。三是吸收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四是拓展与超越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经验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成果。

2021年5月,党中央批准生态环境部成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这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生态环境部党组高度重视,加强政治引领和组织领导,成立研究中心推进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中长期建设的规划和方案,集中资源打造“三高地、两平台”,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高地、学习宣传高地、制度创新高地、实践推广平台和国际传播平台。一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与阐释,牵头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在中央宣传部的指导下共同编写了《学习纲要》等重要理论读物。我们加快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案例库和联络点建设,总结推广地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我们连续3年成功举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创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依托COP15等重要国际场合,积极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促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系统化构建、大众化宣传、国际化传播。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按照党中央部署,不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宣传阐释,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记者问:我们知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为环境保护的一把利剑,这些年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解决了许多环境问题。请问有哪些切实有效的做法,取得哪些成效?未来一段时期,环保督察工作将如何开展?



     

     
答: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体制创新和重大改革举措,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制度性保障。在督察的每个关键环节、每个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掌舵定向、引领前行,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审阅了每一批督察工作安排、督察报告、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为做好督察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从2015年底试点开始到现在,督察已经完成了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两轮全覆盖,并对一些部门和中央企业开展了督察。在督察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的落实情况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大局,统筹做好经济平稳运行、民生保障、疫情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始终坚持把严的基调和问题导向作为督察的生命线,敢于动真碰硬,敢于直面问题。我们始终坚持精准科学依法开展督察,确保督察结果能够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几年来,督察取得“中央肯定、百姓点赞、各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成效,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环境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落实。通过督察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得到坚决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了高度共识。

二是压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各地区各部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督察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重大的民生工程、重大的发展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是解决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督察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的矛盾和重大的问题,啃掉“硬骨头”、消除“老大难”,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督察整改方案中明确的一条一条要拉条挂账的问题,一类是在督察期间群众环境信访举报的问题。         第一轮督察整改方案明确的3294项任务总体完成率近96%,第二轮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确的1227项任务已经完成近60%,第四、五、六批整改正在积极有序推进。两轮督察共受理群众环境问题的举报28.7万件,已经办结或阶段性办结28.6万件。

四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督察推动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总结督察实践经验,系统谋划开展第三轮督察,保持定力,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着力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彭博新闻社记者问:气候变化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多地干旱和洪水等灾害大幅增加。我的问题是,中国是否会采取更多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威胁?能不能阐释一下这些具体的措施?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气候变化是当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战,事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

长期以来,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建立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2021年,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我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全球“增绿”的主力军。我们成功启动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市场,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我们发布了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持续开展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中国贡献。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我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和实施。我们积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下一步,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稳妥有序推进全国碳市场。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时,我们愿与各方一道,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持续深化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环境报记者问: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近年来,我国建立和实施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生态环境制度的改革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制度改革的总体情况,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文明写入了党章,写入了宪法,覆盖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污染防治以及长江、湿地保护等领域的25部生态环境相关法律得到制修订,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建立了一系列创新性制度,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应该说基本形成。具体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监管制度更加严密健全。 十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河湖长制、林长制、排污许可、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碳排放权交易、新污染物治理、入河入海排污口设置管理等一系列重大制度不断建立健全,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二是责任体系实现历史性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清单、“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境监测“谁考核谁监测,谁出数谁负责”、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等这些责任制度不断完善,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责任之严明也是前所未有。

三是机构职能进一步整合优化。在国家层面,组建了生态环境部,整合了分散在各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五个打通”,就是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同时实现了“四个统一”,就是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在地方层面,机构改革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下一步,我们认真落实二十大精神,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在法治化、制度化轨道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加快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香港紫荆杂志社记者问: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正式施行之后,大家明显感觉到环保执法力度在不断加大,“长出了牙齿”。请问翟部长,在生态环境执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还有什么安排?



     

     
生态环境执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这十年来,我们坚持以最强的责任担当、最严的执法手段、最优的帮扶意识推进生态环境执法,展现了新时代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的精神面貌,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一是在污染防治攻坚中勇于担当作为。我们紧紧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标志性战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方式,发现问题拉条挂账,督促落实抓整改,推动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比如2017年以来,我们连续五年统筹生态环境系统的骨干力量近5万人次,用时1300多天,在京津冀及周边等重点区域,压茬开展了105个轮次的大气污染防治监督帮扶,一轮压着一轮,在紧张的时候每年只有春节大家可以休息几天,其他的时间都在现场,累计检查了超过210多万个点位,推动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超过28万个,切实推动重点区域大气质量持续改善。

还比如从2018年底开始试点,我们大规模地持续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的排查,首先在长江干流以及岷江等9个重要的支流开始,先用无人机飞行了2300多架次进行遥感排查,遥感区域覆盖4.6万平方公里。在遥感基础上,我们仍然采用“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在全国抽调了骨干力量4600余人,分成1263个工作小组,沿着岸线累计行程超过18万公里,共排查出60292个各种各样的口子。这个数是之前地方所掌握的30倍。这6万多个口子是我们排查人员沿着岸线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动用了一些技术手段,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大家都知道,水里的各种污染物基本上都是通过各种口子排出去的,因此我们把各类口子查清楚、管起来,意义重大,非常值得,将为今后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奠定重要基础。目前黄河流域等其他流域的排查也都在进行中。

二是坚决维护法律权威。我们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推动生态环保法律法规落地见效。这里有两组数据,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我们累计查办按日连续处罚等重点案件共计17万多件;         “十三五”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83.3万件,较“十二五”增长了1.4倍。

此外,我们推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机制,2         016年、2018年分别严肃查处了两起典型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造假案件,23人被追究了刑事责任,这在生态环保历史上是 第一次 因数据造假被判刑。         这23人中最多的被判刑两年,最少的也在半年左右,这极大地发挥了震慑作用。在对恶意违法企业严惩重罚的同时,我们持续优化执法方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探索对4.2万余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进行分类监管,强化非现场执法,努力做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另外,在执法过程中,广泛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及移动执法等一些先进的技术装备,大大提高了我们队伍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是全力保障群众环境权益。连续四年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完成了全国2804个饮用水水源地的10363个问题的整治,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有力提升了涉及到7.7亿人的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水平。我们连续六年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达标排放专项整治,全面实现垃圾焚烧发电厂“装、树、联”。所谓“装”要求垃圾发电厂安装在线监测仪器;所谓“树”是指这些电厂在厂区的大门口显著位置要树一块显示屏,显示屏上显示这个企业的排放数据;所谓“联”是指要与各级监管部门进行联网。“装、树、联”完成以后所有的监测数据均实时监控并向社会公开。与此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综合性政策措施,督促企业全面落实环保法律法规。现在看来,这个专项整治效果明显,目前所有的垃圾焚烧发电厂5项大气污染物和炉温达标率稳定在99%以上,从根本上扭转了社会公众对垃圾焚烧企业的看法,有力地促进了垃圾焚烧产业的快速增长。

这里也有几组数据,         从2017年278家焚烧厂、679台焚烧炉发展到现在825家焚烧厂、1826台焚烧炉,增幅分别达197%、169%,每天的处理量由24.5万吨增至92.6万吨,增幅达278%,         这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是执法队伍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执法队伍正式列入国家综合行政执法序列并率先统一着装。我们连续六年开展执法大练兵,以实训实战的方式来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多年来,8万余名执法人员长期奋斗在污染防治的最前线,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而默默奉献。涌现出在执法一线壮烈牺牲的浙江温岭环境监察大队陈奔同志等典型代表,许多同志节假无休、日夜不息,有的同志连续蹲守多晚蹲守在现场排查环境隐患,用生命和汗水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保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重要指示。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保持严的主基调,不断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全力打造生态环保铁军的主力军,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巴西247新闻网记者 问: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来自拉丁美洲,拉美也有很多例如亚马逊森林、安第斯山脉等原生态资源,请问中国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全世界各国借鉴?谢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始终把源头预防作为工作的重点。我们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快“三线一单”工作成果的落地应用,为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提供有力支撑。我们         持续深化环评管理,严把环境准入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淘汰落后产能,经济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程度大幅提高。

二是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我们发布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将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以此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落实工业企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机动车提升排放水平等措施和要求,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2021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了2.18万亿元,同比增长11.8%。

三是积极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支撑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有力实施。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先后组织命名了5批共36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13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引导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四是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有序推进环境保护税的相关工作,切实支持企业开展节能环保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2018年以来,因低于污染物排放标准享受减税优惠累计超过100亿元。我们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创新,截至目前,已指导 118个相关项目 进入了项目储备库并向一些金融机构进行了推荐,这些项目涉及 总投资6700多亿元 。在6700亿投资中,融资需求4520亿元,到9月底,已获得金融机构授信1329.9亿元,发放贷款302.4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问:翟部长刚才提到了一个词是“建设绿色家园”,相信这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想要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信它的影响本身也是具有世界性和全球性的。我的问题是,近年来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部具体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另外,下一步的措施和行动还有哪些?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这为我们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们坚定地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一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倡导建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共建国家加强政策对话、联合研究和能力建设,把支持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截至目前联盟已有40多个国家的150余个合作伙伴。我们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强生态环保技术创新与交流。我们实施了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培训了120多个国家3000人次环境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和合力。

二是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持续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我们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在过去十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执行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我们成功举办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发布《昆明宣言》,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通过发挥主席国作用,我们积极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

三是务实开展多双边环境合作。建立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机制,积极开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会、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等交流对话机制。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在非洲、东南亚及南亚等地区支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经济、化学品管理、国际环境公约履约等领域的项目和行动,这些项目和活动现在看成效良好。截至2022年6月,我们已经与38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43份气候变化合作文件,通过援助气象卫星、光伏发电系统、新能源汽车等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资,帮助有关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各方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为深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大众日报记者问:我们在基层采访时了解到,各地对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非常重视。请问翟部长,生态环境部对这项工作的基本考虑是什么?目前的进展如何?下一步有何打算?



     

     
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是美丽中国在水和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丽河湖和美丽海湾建设。“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此作出重要的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的建设思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坚持环保为民,突出“美”的核心导向。         我们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出了“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建设目标,以及“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建设目标。在指标设置中,力求简洁明了,基本要求清晰明确,现在指标体系大体上都在5个左右,就是要让老百姓能够形象地理解、直观地感受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的建设成效。

二是坚持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十四五”期间,美丽河湖建设上,主要聚焦群众身边的突出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各地把工作重心放在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弱项上。在美丽海湾建设上,将全国约1.8万公里的海岸线划成283个海湾,并细化明确了每一个海湾的治理目标和任务举措。通过努力,到2025年,也就是“十四五”期间,要建成一批富有特色的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十五五”和“十六五”将继续加大力度、深入推进,         力争到2035年,符合条件的河湖海湾基本都建成美丽河湖、美丽海湾        

三是加强示范引领,推动形成建设合力。去年,我们向全国各地征集了首批18个美丽河湖和8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这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都积极参与,社会公众响应也非常热烈、认可点赞,我们多家新闻媒体都进行了跟踪报道、广为宣传,推动形成美丽河湖和美丽海湾建设的合力。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环境影响评价

返回版块

2.32 万条内容 · 13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4000万!天源环保对一县国企提供财务资助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