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建筑在岁月的洗礼下,从栖身的山洞,到木作的巢居;从土坯的草穴,到砖瓦的房舍;从原始部落土楼,到现代高楼大厦等等,不断变化的建筑活动,目的是为人类自己寻求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舒适的生活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建筑改造的历史。而保留这种历史记忆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乡村没落和重生的轮回中,通过乡村建筑的设计和营造的过程,让传统的乡土建筑(老房子)重新获得新的活力。
1、路边半间老房,讲述着故去的记忆——“两间半屋”的故事
“两间半屋”原是三瓜公社当地的一位倪姓农民的老房子,位于冬瓜民俗村。曾几何时,这栋房子也是当地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宅,随着岁月的流失,老宅慢慢破败,原来三间青砖灰瓦、木架构穿枋的民宅现在只剩两间半,而且摇摇欲坠面临倒塌。但在这次三瓜公社的建筑改造过程中,这座老房子不仅没有被拆除,而且在旧址上采取不改变原有的形制、风貌、建筑手法的原物加固性保护的修复方式,让这座房子重新唤醒人们对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的记忆。
中国传统的乡土建筑,是中国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把它说成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源头亦不为过。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文明的社会,乡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基,“中国历史主要是在乡村社会绵延”(王桧林语),作为乡村社会变迁的活化石——乡土建筑,自然就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根脉,并且蕴藏着中国人丰富的建筑哲学和建筑智慧。
第一、乡土建筑是一个“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所谓乡土建筑,就是生活在乡村的村民自己设计、自己筹资、自己(或通过亲戚和邻里帮工、换工的方式)建筑并主要供建造者自己家里人使用的建筑。这些建筑的价值正如A普拉卜特所说,房屋建造“在于人表达人的需要和愿望,体现对人格的尊重,它没有外来强权的介入(比如那些自以为是的建筑设计师)”,体现是一种起源于乡村、植根于乡村的对自然、人文、地域、情感更多的思虑,是一种中国人对建筑的最原初的精心意匠。
在中国传统的乡土建筑中,没有所谓的专业建筑设计师和专业建筑师之分,充其量就只有一个所谓的“风水师”,帮忙看看房屋的选址是否妥当;房屋的建造者(建筑工匠),是一个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有一定泥瓦匠(包括木匠)手艺的建筑师傅;也没有投资人、建造者和使用者(房主)的明显分野,房主可能既是投资人、又是建筑工人。同时,乡村人家的房子是房主(包括邻居和亲戚朋友)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果。按照美国建筑大师伯纳德·鲁道夫斯基的话,乡土建筑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就像三瓜公社的“两间半屋”建筑一样,就是由三瓜公社所在的村庄的农民共同营造的,体现的是三瓜公社所在地的建筑工匠在建筑上的智慧和哲学。
第二、乡土建设是一个活态的建筑。乡土建筑作为中国建筑的一种范式,虽然随着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以及人们审美观的变化,其形制、风貌、功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乡土建筑中反映出的乡村真实生活和地缘特质、以及所体现出的乡土建筑的空间形式与乡村生活模式的关联性,却没有丝毫的改变。就像类似三瓜公社的“两间半屋”建筑一样,村民在建筑的过程中,建筑工匠(工人)和使用者(屋主)双方都明白所要用的建筑形制、建筑风貌和建筑空间格局,因而在建筑者和使用者之间形成一种非城市建筑所能体会到的默契与协同。在三瓜公社的“两间半屋”四周,只要你能静下心来去观察哪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仔细且用心地去体验、感受那种建筑残缺感中所折射出来的乡村人的生活空间,生存状态,才能真正领悟到中国传统的乡土建筑内在的文化价值及艺术魅力。
第三、乡土建筑蕴涵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严格意义上讲,这里说的乡土建筑虽属于中国传统建筑,但不完全等于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既包括乡土民间建筑,也包括宫廷皇家建筑。这里说的乡土建筑,主要指的是乡村民间建筑,是一种带有岁月痕迹、让人感受悠远梦境的活态性的建筑。
自古以来,中国的乡土建筑有它特有的文化。大到房址的选择,建筑的规制和风格;小到庭院和房屋的门、窗的大小与朝向,室内结构与方位布局,乃至灶台方位等等。在古代人来看,这些都非常有讲究,不得有一丝一毫的差厘。否则,小会累及主人的运势,大则可能伤及家人生命。尤其是像“风水”这种东西,更是被中国的古人奉为乡村建筑之圭臬,不敢造次有违。就像三瓜公社的“两间半屋”建筑一样,这个房屋的大门的朝向,不像一般人家的房子朝正南方方向,而是略侧向南方,据说与是受当地风水先生的指点的结果。
总之,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保护老房子就是保护中国传统的乡土建筑(民间)文化。中国传统的乡土(民间)建筑,它不仅是一部建筑技术的典范,还是一部智慧与哲学的书籍。它涉及到乡村的人们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尊重他人生活以及如何与邻人和平相处等非常艰难且日益复杂的问题,它早已超越了一般的经济学和美学范畴。
在乡村,村民自己建造一座房屋,实际上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看重的重要部分——把盖房子视为一种“仪式”。对村民而言,建造一座房屋,既是一种实用行为——可用、可居、可看和建得起,也是一种人际交流行为——乡村的民居大多是主人、亲朋、好友协力帮工的结果,更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崇奉行为”——建筑完成,亲戚朋友、村中长老、长者、村委会干部、政府官员竞相出席,这村庄里是一个令人羡慕而又喜庆的盛宴。在这热闹与“仪式”中,平日里积攒的一些冲突和矛盾也因此而得以化解,乡村社会由此更加和谐,对社会的稳定、社会矛盾的消解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村民们通过仪式、记忆、叙事等方式,自己造屋或共同的建造房屋,会更加有效地催生乡村的族群意识、地域文化、地方知识、技艺系统的不断传承、延续和发展。
2、旧房改造,重新诠释传统建筑之美——双创(农创、乡创)基地改造启示
乡村建筑作为一个见证乡村社会发展的“活化石”,人们在建筑的改造过程中,不应为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而改变建筑的历史原状,也不应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建筑的历史信息。所以,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是现在的乡村振兴,作为一个长期性的社会改造活动,一定要避免过去城市建设过程的大拆、大建的“造城运动”现象。保留乡村传统建筑的历史痕迹,通过旧房改造来重新诠释传统建筑之美,是三瓜公社设计改变乡村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方面,建筑风貌的改造。建筑的风格和外貌,包括建筑的屋顶、墙面、材质、色彩,是承载建筑历史的重要信息。在旧房的改造中,如何让原有的建筑信息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得到延续和创新,是三瓜公社设计改变乡村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在三瓜公社的旧房改造过程中,按照对结构较好、风貌较好的建筑予以保留,对于局部有破损的建筑立面进行清理、修缮(修补)的原则,使三瓜公社的建筑与环境风貌基本做到整体协调。
(1)拆除临时建筑。在三瓜公社旧房改造之前,这里也和其他的村庄一样到处是乱搭乱建的临时建筑,极大地影响了三瓜公社所在的村庄的村容村貌的美观及环境的卫生。为此,在三瓜公社的建筑改造过程中,第一件事就是拆除临时的木棚、临时建筑、牲口棚、厕所、危房等建筑物。同时,拆除影响交通梳理、景观塑造的民宅建筑屋,对拆除后的场地进行整治优化,解决三瓜公社内部环境绿化、公共活动场所的用地问题。
(2)改造屋顶:屋顶是建筑风貌最重要的标志性的符号,它不仅受到当地的气候小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当地的美学文化,甚至是民族信仰的影响。所以,在三瓜公社的旧房改造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建筑屋顶的改造。包括使用小青瓦,还原常见瓦屋顶、披檐和脊饰等等。尤其是传统乡土瓦房具有防腐、通风、采光等特点,瓦片层层叠地的铺在坡面,形成了有利空气流通的缝隙,使得整栋房子冬暖夏凉。所以,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师保留了瓦屋结构,尽可能地恢复原始的民居特色,让当地的建筑营造传统随着这些建筑构建沉淀、保留下来。
(3)重新装饰外立墙面:村庄建筑外立面装饰材料的破损、脱落和各种牛皮癣似的广告,是影响村庄风貌美观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因此,在三瓜公社的旧房改造过程中,通过采取控制沿村庄道路面“一层皮”的做法,对沿村道两边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的外立面,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改造:如外立面清洗、藤编装饰、泥色墙体涂料、整体墙绘、墙面青砖装饰。
(4)增强结构修补和强化细部处理。在乡村,很多值得保留的建筑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因为年深月久,村庄的很多建筑尤其是村庄民宅的墙基、山墙出现腐蚀、裂缝,严重影响到房屋的牢固和安全;同时,由于受到当时的条件的制约,建筑外观风貌相对简陋。这一点,在三瓜公社所在的村庄亦不例外。所以,在三瓜公社的旧房改造过程中,一方面,通过结构修补,如,采取石鼓、柱基、五柱四骑的方式对山墙加固,增强旧房子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一些诸如传统木门窗、防盗功能装饰格栅、灯笼、穿斗和吊爪锤,来提升建筑的美观效果。
另一方面,是建筑功能的改造。现在,乡村建筑的功能性不足,是很多年轻人不愿回到乡村、很多游客不愿留宿在乡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很多有价值的老房子最终无法保留下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在三瓜公社的旧房改造过程中,注重屋主对房屋的功能合理性、舒适性、私密性、便捷性的要求,来展开旧房的改造工作。一方面,对原来旧房子吃饭、睡觉等各种功能混杂的格局,重新调整形成相对独立的休息区(卧室)、接待空间(中堂或客厅)、就餐区(独立的厨房)和卫生性盥洗室;另一方面,是对一些功能细节做进一步深化处理。如将原来的阴暗、潮湿、不透风的房间,通过扩大门窗的空间或开天窗的方式,改善房间的采光、通风效果;再比如,设计独立安全便捷的楼梯和对旧房屋的阳台进行防水处理、安全性加固和增设休息露(阳)台。
3、老房子也有价值——农民闲置的房子在功能置换中被激活
行走在三瓜公社,一些流传至今的老房子,在岁月的洗礼下传统痕迹正在慢慢消失。但从另一个视角,只要深入的去了解这些老房子,激活这些老房子,就会发现它们对今天的建筑乃至人们的生活,依然有着无可取代的价值。寻根乡土,探求新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形势下中国新乡土建筑的营造之路,乡村建筑设计师、营建者可谓任重而道远。
第一、老房子是中国建筑的源头。中国的建筑起源于乡土,植根于乡村。只有深入的去了解传统乡土建筑,反思当代乡村的建筑,才能找到中国建筑最原初的工匠精神,从而正视传统与发展。
三瓜公社所在村庄的老房子,作为当地乡村的社会、经济的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同样具有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的一般共性。即它一般多是屋主自我建造、或者乡村人共同建造、并使用当地的低廉的乡土材料、地方技术和手工技艺建造的结果;是在“小系统”(熟人圈社会),而非“大系统”(全社会)下动员和使用乡村的“富余劳动力”——闲暇时的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等建造的结果;更是建筑者和使用者的统一或默契,使得建造者成为建造的真正“管家”,从而使建筑成本最小化的一种建筑模式。更重要的,是这些老房子所折射出的传统乡土建筑的一种精神——“那些无名的工匠们,不只深深体会到限制社会增长的必要性,而且也领悟到建筑本身的极限。他们很少为追求利润的增长而置大家的幸福不顾”的工匠精神,更值得今天来自城市的从事乡村的建筑设计和建筑营造者们深思,这也是老房子最大的价值所在。
第二、老房子需要设计来激活。老房子之所以不被人们所重视,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废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多数的房子的设计和功能的不合理。低矮、阴冷、潮湿、采光和透气性差以及功能不全(如洗浴和卫生间不方便)是目前乡村老房子最大的不足。所以,通过建筑设计,改善老房子的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提升老房子的室内舒适度,就成为三瓜公社建筑改造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重点是要按照城市人生活的标准,通过现代建设材料、城市建筑技术和工艺的使用,提升原来老房子的室内通风、采光、温控、洗浴、卫生间和私密性的设计与营造标准。让使用者在乡村也能过上城里人为之自豪的有品位的家居生活。
第三、激活的老房子才有价值。设计和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老房子只要通过设计激活才有价值。在三瓜公社的旧房改造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对老房子的基础、墙体、院落、楼梯、屋顶、门窗等构配件进行详细的构造设计,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老房子的功能、技术、经济和美观等问题。如两间半旁的改造房,原来是一个普通的“火柴盒”式的乡村楼房,设计师和建造者通过新增阳台、雨披的建筑构件,极大地提升了房屋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赋予了激活的房子的文化蕴涵。老房子作为一种乡土建筑的“时光机”,在它的使用价值被重新激活后,它就不再只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而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就像南瓜村和冬瓜村主干道两边的改造过的老房子,将餐厅、茶馆、客栈、作坊、电商、特色商品店铺等与现代文化创意、休闲体验生活结合起来,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和互联网等新业态内容植入传统的村落建筑空间,实现了传统乡愁的再造。
(本文摘自廖星臣 陈民利主编《设计 改变乡村》,中国旅游出版社)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环境修复
返回版块9392 条内容 · 136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2024年千万工程: 和美乡村是什么?建什么?如何建?2024年千万工程: 和美乡村是什么?建什么?如何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和美乡村”,强调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那什么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何更好地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1.如何理解和美乡村: “和美乡村”是乡村建设的新概念,是对美丽乡村和宜居宜业乡村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和”主要强调乡村文化内核及精神风貌,体现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处等,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如何激发老房子的活力,资料进行了探讨,值得一看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