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资料库 \ “黄河”并非她本名

“黄河”并非她本名

发布于:2024-06-04 11:46:04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资料库 [复制转发]


大河奔涌,九曲连环

千百年来

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

哺育着中华民族

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

但一直为华夏子孙称颂的“黄河”

并不是她本名

“河”是专称

“河”在秦汉以前是现今黄河的专称,有时为了表示至高的地位,也称她为“大河”“泰河”,其他河流则或为“川”或为“水”。 

《诗经》是反映西周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前六世纪)十五国社会生活面貌的诗歌总集,这十五国几乎都处于今天黄河的中游区域。其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等等,为我们呈现了一条流量充沛,气势雄浑,两岸林草丰茂的大河景象。

春秋时期的《左传》、战国或两汉的《尔雅》也称黄河为“河”,战国至汉代初期的《山海经》称黄河为“河水”。

西汉武帝时期的《史记》,没有“黄河”的称谓,而称黄河为“大河”。

《汉书》首次出现“黄河”称谓

黄河之“黄”,实为泥沙。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而泥沙九成来自黄土高原。

黄河之浊,最早出现在周代,与周人在泾河流域开展农业大开发密切相关。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加快了对黄土高原的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巨大,所以才有了《左传》中的“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是人的寿命很短,等待黄河变清是不可能的,说明在春秋战国时黄河已经开始变得混浊。

到了两汉时期,黄河已经非常混浊了,人们称之为“浊河”。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形容黄河的混浊,首次出现了“黄河”二字——“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有:“元氏,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

值得一提的是,《汉书》云汉高祖刘邦大封功臣:“‘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有人因此认为“黄河”的称谓早在西汉初就已出现,但翻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还是“河”而非“黄河”。原因是班固作《汉书》参考了司马迁的《史记》,为适应其所在时代的语言环境与语言习惯以免产生歧义,就将“河”置换成了“黄河”。

自《汉书》之后,从公元六世纪的唐至宋、金、元、明、清,在各朝诗人大量的作品中出现了“黄河”一词。仅李白一人有“黄河”两字的诗就多达数十首,苏轼等人更有专题的《黄河》诗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王安石《黄河》

活活何人见混茫,昆仑气脉本来黄。浊流若解污清济,惊浪应须动太行。

——苏轼《黄河》

            ……



何地出现了最早的“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长五六千公里,那么,历史上她是从哪里开始变黄的呢?

历史上来看,可能是从秦晋所在的黄土高原开始的,随着春秋时期秦晋争霸,河东与河西沿着黄河向北开发,人口也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也更大。到秦汉以后,河套纳入版图,可能在陇东高原与陇西高原之间的黄河段就开始混浊了。

而根据上文提到的《汉书·地理志》,“常山郡·元氏县”出现了最早的黄河,常山就是恒山,常山郡就是恒山郡。而这个恒山,是位于河北曲阳的“前北岳”“古恒山”,而不是今天山西浑源的“北岳”恒山。

注:古恒山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内,即今天河北省保定市的大茂山,明末清初时才被定为山西浑源天峰岭(玄武山)。

而今,不但北岳告别了河北,黄河也辞别故道,不再在大河之北的河北境内滚滚向海(渤海),而是劈开大河之南的河南全省,从昆仑之巅流入黄海。 不禁感慨,河东河西,河南河北,沧海桑田,黄河得名的所在,已不再是黄河的所在。

黄河因何变黄

01


自然因素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02


人为因素

修筑宫殿。 自西周至唐的各代,都城几乎都位于今天黄河流域中游的下段,当时的统治者修筑宏大的建筑以树立威信,追求规模凌绝后世,而有欲取前朝而代之者,往往付之一炬,后又重建宫殿,周而复始,因此作为古代主要建筑材料的木材耗费巨大,集中于大河中游的上、中两段,以便利用水路运输。而这一段,正是今天的“黄土高原”,随着森林的大量消失,最终导致疏松的高原土壤大量流失入河。

农业开发。 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原有的耕地难以满足需求时,人们无节制地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焚林而猎的原始开发方式致使原始森林遭到大面积毁坏,大量的黄土流入黄河,导致黄河变黄。另外,秦汉时期为防御匈奴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也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

战争。 数千年间,无数战争对黄河流域的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造成大片的土地裸露在外,土壤在风和雨水的侵蚀带动下流入河水。

森林火灾。 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火灾对森林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在古代,森林大火一旦燃起,只能等待自然熄灭,树木大量被烧毁导致水土流失。

黄河并不总是黄

历史上黄河有据可查的变清次数有43次之多,平均40多年就有一次。

黄河之清,最早发生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九年(公元33年),当时“平原河水清”(今山东德州一带),这与中原王朝政治经济中心从关中地区东移洛阳盆地,西北地区环境得以修复密切相关。

北宋宋徽宗时黄河竟然一连“清”了三次,堪称千古奇观。 原因在于,该时期向来以农业立国的中原王朝失去了对西北地区的控制,西北地区生态得以修复。

黄河澄清最长的一次为1727年,长达2000余里,持续20多天。

大河上下满目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黄河治理作为治国兴邦的大事来抓,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些年,“黄河清”已经成为常见的现象,持续时间之长远超记载,史所罕见,大河上下重回“清流”。

建设调控泥沙“王牌工程” 。几十年来,我国建立了完善的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运用“蓄清调浑”这一调控技术方法体系,干支流、上下游水库群联合调控水沙,实现干支流水库泥沙控制,特别是河南小浪底、三门峡等水库调水调沙作用巨大。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发力。 随着“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打坝淤地等生态系统和措施的实行,沙土流失严重的榆林地区植被覆盖率从0.9%提高到了34.8%。

“采沙热”挖走大量泥沙。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黄河两岸采沙场不断涌现,每年大约能挖走1亿吨沙子。

降雨量少。 近些年,整个黄河流域,大范围地区都是降雨偏少的模式,无论是黄河的大支流,还是小支流,带入黄河的泥沙就少许多。



来源:陕西水利博物馆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5 万条内容 · 21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金属闸门,制作诀窍,你知道吗?

金属结构制作质量通病 一、 闸门的制作材料(包括板材、型钢、铸钢、铸铁或特种材料)及外购件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 1  现象: 板材表面有裂纹、凹坑等现象,铸件表面出现砂孔、蜂窝、裂纹等现象,板材有夹层。 2  主要原因: (1)质检人员未按规定对购进材料未进行严格检查、检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