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直接关系到主体工程的安全。为确保桩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通病,分析其产生原因,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和治理方法,以尽可能避免质量通病出现,防止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
水泥搅拌桩是以水泥作为固结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深部就地将土体和固化剂强制拌和,使土体和水泥结成具有整体性和稳定性的柱状、壁状和块状等不同形式的加固体,并可提高地基承载力。
15 预应力管桩—桩顶位移
15.1 表现形式
在沉桩过程中,相邻的桩产生横向位移或桩身上下升降。
15.2 产生原因
(1)同 “桩身断裂”的原因分析(1)中3)、5)。
(2)桩数较多,土层饱和密实,桩间距较小,在沉桩时土被挤到极限密实度而向上隆起,相邻的桩一起被涌起。
(3)在软土地基施工较密集的群桩时,由于沉桩引起的空隙压力把相邻的桩推向一侧或涌起。
(4)桩位放得不淮,偏差过大;施工中桩位标志丢失或挤压偏离,施工人员随意定位;桩位标志与墙、柱轴线标志混淆搞错等,造成桩位错位较大。
(5)选择的行车路线不合理。
(6)特别是摩擦桩,桩尖落在软弱土层中,布桩过密,或遇到不密实的回填土(枯井、洞穴等),在锤击震动的影响下使桩顶有所下沉。
15.3 防治措施
(1)同 “1.桩身断裂”的防治措施。
(2)采用井点降水、砂井或盲沟等降水或排水措施。
(3)沉桩期间不得同时开挖基坑,需待沉桩完毕后相隔适当时间方可开挖,相隔时间应视具体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面积、桩的密集程度及孔隙压力消散情况来确定,一般宜二周左右。
(4)采用“植桩法”可减少土的挤密及孔隙水压力的上升。
(5)认真按设计图纸放好桩位,做好明显标志,并做好复查工作。施工时要按图核对桩位,发现丢失桩位或桩位标志,以及轴线桩标志不清时,应由有关人员查清补上。轴线桩标志应按规范要求设置,并选择合理的行车路线。
16 预应力管桩—桩身倾斜
16.1 表现形式
桩身垂直偏差过大。
16.2 产生原因
(1)打桩机架挺杆导向固定垂直于底盘,不能作前后左右微调,或虽能微调,但使用不便。在沉桩过程中,如果场地不平,有较大坡度,挺杆导向也随着倾斜,则桩在沉入过程中随着挺杆导向也会产生倾斜。
(2)稳桩时桩不垂直,桩帽、桩锤及桩不在同一直线上。
(3)同 “桩身断裂”的原因分析(1)中2)、3)、4)、5)、6)及 “桩顶碎裂”的原因分析中(4)。
16.3 防治措施
(1)场地要平整。如场地不平,施工时,应在打桩机行走轮下加垫板等物,使打桩机底盘保持水平。
(2)同 “桩身断裂”的防治措施中(1)、(2)、(3)。
(3)同 “桩身断裂”的防治措施中(2)。
(4)同 “桩顶碎裂”的防治措施中(4)、(5)。
17 预应力管桩—接桩处松脱开裂
17.1 表现形式
接桩处经过锤击后,出现松脱开裂等现象。
17.2 产生原因
(1)连接处的表面没有清理干净,留有杂质、雨水和油污等。
(2)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时,连接铁件不平及法兰平面不平,有较大间隙,造成焊接不牢或螺栓拧不紧。
(3)焊接质量不好,焊缝不连续、不饱满,焊肉中央有焊渣等杂物。接桩方法有误,时间效应与冷却时间等因素影响。
(4)采用硫磺胶泥接桩时,硫磺胶泥配合比不合适,没有严格按操作规程熬制,以及温度控制不当等,造成硫磺胶泥达不到设计强度,在锤击作用下产生开裂。
(5)两节桩不在同一直线上,在接桩处产生曲折,锤击时接桩处局部产生集中应力而破坏连接。上下桩对接时,未作严格的双向校正,两桩顶间存在缝隙。
17.3 防治措施
(1)接桩前,对连接部位上的杂质、油污等必须清理干净,保证连接部件清洁。检查校正垂直度后,两桩间的缝隙应用薄铁片垫实,必要时要焊牢,焊接应双机对称焊,一气呵成,经焊接检查,稍停片刻冷却后再行施打,以免焊接处变形过多。
(2)检查连接部件是否牢固平整和符合设计要求,如有问题,必须进行修正后才能使用。
(3)接桩时,两节桩应在同一轴线上,法兰或焊接预埋件应平整服贴,焊接或螺栓拧紧后,锤击几下再检查一遍,看有无开焊、螺栓松脱、硫磺胶泥开裂等现象,如有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如补焊、重新拧紧螺栓并把丝扣凿毛或用电焊焊死。
(4)采用硫磺胶泥接桩法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特别是配合比应经过试验,熬制时及施工时的温度应控制好,保证硫磺胶泥达到设计强度。
18 预应力管桩—接长桩脱桩
18.1 表现形式
长桩打入须进行多节接长,施工完毕通过检查完整性时,发现有的桩出现脱节现象(拉开或错位)。
18.2 产生原因
(1)接头处连接角钢长度未达到设计要求。
(2)焊接不连续,焊腿尺寸不足,上下节桩间隙垫铁不充实,致使桩接头处吻合不好。
(3)遇密实砂层,穿透或进入持力层要求过高,造成锤击数增加,桩身受到拉、压应力的交替循环作用,使角钢焊缝打裂开焊,接头脱桩。
(4)打入桩的挤土效应,若在水位高的沿海地区,打桩时会产生超空隙水压力,产生土体触变与蠕动变形,造成土体效应,致使地面隆起或侧移,使得先打完的桩有抬起现象,接头焊缝开裂。
18.3 防治措施
(1)选用复打加固方式(用贯入度控制)检查和消除接头处的间隙,再用小应变检查 桩体完整性,若仍出现错位,就用加桩方法处理。
(2)上下节桩双向校正后,其间隙用薄铁板填实焊牢,所有焊缝要连续饱满,按焊接质量要求操作。
(3)对因接头质量引起的脱桩,若未出现错位情况,属有修复可能的缺陷桩。当成桩完成,土体扰动现象消除后,采用复打方式,可弥补缺陷,恢复功能。
(4)对遇到复杂地质情况的工程,为避免出现桩基质量问题,可改变接头方式,如用钢套方法,接头部位设置抗剪键,插入后焊死,可有效地防止脱开。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1.33 万条内容 · 197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水利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之钢筋工程电弧焊—弧坑过大、电弧焊—未焊透等防治措施25 电弧焊—弧坑过大 25.1 表现形式 收弧时弧坑未填满,在焊缝上有较明显的缺肉,甚至产生龟裂,在接头受力时成为薄弱环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