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王应硕
中国古 神话学家 袁珂先生说道,在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中,人上天成为神和神下地变为人,是一个既复杂、又有趣、且很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天上诸神往往都有历史的原型,这也是中国神话最显著的特征。神话和历史这两条线既互相平行 ,又相互纠缠。( 《古神话选译 ·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第一版 )。
“露筋娘娘”是若干位由人升华为神的其中一位。 历代诸神的原型大多都有名有姓,而“露筋娘娘”则“ 姓氏不可识 ”( 南宋俞德邻《宿露筋祠》 ), “不知何许人也”( 嘉庆《高邮州志》 )。 只是因落难 “露筋”,而被称为“露筋女”( 欧阳修《憎蚊》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她的身上衍生出许多神奇的故事,最终成为运河保护神。
露筋是江都区邵伯镇所辖的一个自然村,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 邵伯与高邮 的分界处 , 民间的顺口溜 说 “ 高邮到邵伯, 总共 六十六,露筋 在中间,一头三十三 。 ”露筋曾时 隶高邮,时属江都( 清代甘泉 ),故而 高邮的 “秦邮八景”与邵伯的“甘棠八景”中,都有“露筋晓月” 这一景 。
露筋的得名不会迟于唐代,唐代志怪小说家段成式( 803 ~ 863 )的 《酉阳杂俎》记载: “江淮间有驿,俗呼露筋。 尝有人醉止其处,一夕,白鸟咕嘬,血滴筋露而死。 ”( 白鸟是蚊子的别称。 《大戴礼记 ·夏小正》: “丹鸟羞白鸟。 丹鸟也者,谓丹良也。 白鸟也者,谓蚊蚋也。 ” ) 这是说,露筋这个地名的来历,源于一位醉汉 卧睡于荒 野 旷 地, 被蚊叮咬,血尽露筋而死。 这显然是一则传说, 段成式 于 唐敬宗宝历二年 ( 826 ) ,随 任淮南节度使的 父亲 来 到江淮 ,也就是说,他在年青时就听到这个传说 。
《酉阳杂俎》还记载了露筋来历的 另一个版本,说是 原名 “鹿筋”,因“ 有鹿过此,为蚊所食,至晓见筋,因以为名。 ”后讹为“露筋”。 这个版本神奇传说的成分更浓,嘉庆《高邮州志》予以否认,说: “ 此说与相传露筋女之说不同 ……明徐渭有《萧荷花祠》诗。 自注云: 即俗称露筋娘娘。 ”从语音上来说,唐代“鹿、露”二字仅声母相同,韵母、声调皆不同,“露”读去声; “鹿”读入声,差别较大。 在今江淮方言中,依然一为去声,一为入声,不同音,同音而讹之说难以成立。
传说的真实性不可考,也不必考,需要考究的是传说的价值取向,传说往往有历史的影子。 露筋地处大运河边,西枕邵伯湖,唐时人烟荒芜,前后不着,到了夏秋之际,蚊虫繁盛。 古人多有诗句描述,元代贡师泰的《秦邮露筋庙》中说道: “ 飞蚊撇天连白草 ”,清人王式丹的诗句道: “秋蚊密如雾,利喙噆柔肤”。 民间则有俗语“江边上的蚊子——吃客”来说水边的蚊子厉害。 人也好、鹿也罢,都是说这个地方蚊子不仅多而且相当厉害。
到了宋代,露筋传说 主人公 的 形象 发生了变化。 先是由 “ 汉 ” 变成 了 “女”,继而成为 贞洁烈女 。 欧阳修( 1007 ~ 1072 )在他的《憎蚊》诗中写到: “ 甚哉蚊之微,岂足污简牍。 …… 惟小难防毒。 尝闻高邮间,猛虎死凌辱。 哀哉露筋女,万古雠不复。 ”至此“不知何许人也”的无名女子有了“露筋女”之称的文字记载。 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载: “旧传有女子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 其嫂止宿。 女云: ‘吾宁处死,不可失节。 ’遂以蚊死,其筋见焉。 ”在理学盛行的宋代,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露筋女 的 贞节 为世人赞同 ,并成为女性道德的典范 , 立祠以祀。 清代的几部《高邮州志》都记载了这则故事,内容与祝穆所记的大同小异,细节较祝穆所记丰富,人物形象也较为丰满。
康熙《高邮州志》说: “唐时有一女子,与嫂行郊外,日暮,嫂挽女投宿田舍,女不从,乃露坐草中。 时秋蚊方殷,弱质不胜,嗣旦,血竭露筋而死,后人因号露筋女,为立祠以敬祀之。 ” 嘉庆《高邮州志》记载: “唐露筋女,不知何许人也。 会有行役,与嫂俱抵高邮郭外三十里,值天暮暑雨,蚊甚厉,托宿无所,道旁有耕夫舍,嫂止宿焉。 女曰嫌疑宜避,坚不就,竟以是夜吮死舍外,其筋露焉。 后人哀之,为之立庙貌,遂名露筋云。 ” 露筋女遂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模范, 历代诗人题咏极多,由宋及清,有关露筋祠的诗、词和对联历代不绝,其中不乏 俞德邻、贡师泰、吴承恩、徐渭、王 士祯 、王式丹、孙枝蔚、汪懋麟、查慎行、秦黉、阮元等 名家, 他们 或作碑记,或吟诗词、或书楹联,各抒其义。 他们或叹露筋女的遭遇,或颂其高尚的节操,或咏祠址环境的清幽,或赞塑像之端庄明丽,喻露筋为湖中之白莲,比之为天妃。 不乏文人与露筋娘娘心灵互通,写出著名碑记和诗词的故事,有着较高的文学趣味和民俗性。
宋绍圣元年 ( 1094 )十月,米芾 ( 1051 ~ 1107 ) 东归, 路过露筋祠,作《露筋之碑》,盛赞露筋女的节操, “一德产猗昭世典,情莫转猗天质善”。 抨击当时士大夫道德沦丧,无视气节,“盖乱臣贼子之所禀,妇人女子之所羞, 虽其粉饰一时,班域圣贤明,未即察而阴遣,亦不旋踵,则泽国之女,唔肤露筋,不就有帏之子氏,不显于一时,祠方揭于千古 ……伯夷叔齐之节,不必俟圣人万世,所自知明矣。 ”从这些记载来看,在北宋中期就 立祠祭祀 露筋娘娘( 当地人读娘娘为阴平,指姑妈 )了。
元明以后, 露筋娘娘的形象再度嬗变。 露筋的地理位置 处于 河湖交错地 的弯道, 无论是行经此地的漕船、商舶、渔舟,还是长期在此居住的民众, 自 南宋绍熙五年( 1194) 黄河全流夺淮后,深受 湖患洪涝 之害 , 希冀 得到神灵的庇祐,露筋 娘娘( 姑妈 ) 的地位 也就 得以提升。 被赋予了护漕保运、保护商旅和护佑百姓的职能。 从贞女逐渐演变为运河船民、渔民的保护神,一些人对娘娘的读音也由阴平转为阳平,由姑妈升化为娘娘( 当地人至今仍读阴平,亲切称其为姑妈 )。 旧时每到开春之际,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把露筋娘娘的神像请出来,一路巡游,所到之处,众人争撒纸钱或花片,以清酒洒地,还有从远处赶过来供奉的。
清王朝 的 漕粮 、赋税皆 仰依京杭 大运河转运,所以十分 重视 这条水道 的 整治,以保畅通 。 康熙曾在宫中廊柱上悬挂了三件必办的大事: 河务、漕运和平三藩 。 康乾祖孙 各 六次南巡,主要是视察河工、督修运河。 运河上有一位保漕护运的 “露筋娘娘”,当然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康熙曾为祠题写 “节媛芳躅”的匾额,乾隆两次入祠,题诗两首,并“钦定露筋为唐时烈女,其冰霜之操万古增辉”( 嘉庆《高邮州志》 ),露筋祠香火不绝,露筋娘娘的故事名闻天下,且越传越神奇。
《鸿雪因缘图记》中记载了两江总督 陶澍 “祷冰灵应”的 故事,说是漕船行至这一段,河水忽然封冻,无法航行,陶澍入祠设祭,是日夜间暖风忽起,冻冰消融,船得以顺利行走。 阮元曾为此作诗说 “隔岸近乡井,分风扶漕舟。 庇民兼利运,神闸接湄洲”,将露筋比作妈祖( 妈祖原是福建莆田湄洲岛女子,名林默 ),表达了对露筋的敬意。
而护堤阻水、佑护一方平安的故事则常在民间口头流传, “柳树护堤”的故事说, 露筋祠北原有条与运河成丁字形的烧香港,一次河西五个坝被洪水冲成缺口,把东岸外堤冲垮,东堤内层飘来的几株粗大柳树,挡在东堤薄弱之处,任凭狂风恶浪冲击,堤岸屹然不动,渔村平安无恙。 洪水退去,人们发现神庙后的几株柳树有与风浪搏击的痕迹,才知这是露筋娘娘所为。
日寇侵华时,又有了露筋娘娘使神鸦骚扰日机的故事。 抗战初期,邵伯昭关坝至露筋一带是抗日武装驻扎的地方,常有日机前来轰炸。 某日两架日机,飞向露筋,露筋祠旁树林里突然飞起一群神鸦,合成鸦阵迎着向日机飞去,日机惊慌失措,狼狈逃窜。
这些故事深切关系到民众的生活以及人们酷爱和平、热爱家园、憎恶侵略者的良好心愿。 传说所蕴含的崇尚节操观念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和敢于同自然灾害及恶势力战斗的不屈精神结合一起,激励着当地人们艰苦创业,为共建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 1958年,整治京杭大运河时,水道裁弯取直,村民移地,小庙重建。 而露筋娘娘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 被列入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自唐以来,露筋故事的内容几度变化,露筋的形象逐步升华,由醉汉变成了遭难的弱女子,遭难的弱女子又升华成运河的保护神。当年露筋遭难的地理实体已有了巨大变化,不见原始踪迹;但地实体的名称,一千多年来始终未变,还是“露筋”。人们见到“露筋”这个地名便会浮想联翩;透过这个地名,又可以见到不同的时代所留下的文化烙印。
来源:作者供稿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1.33 万条内容 · 197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