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全国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转折性变化。”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2024年,生态环境质量有新改善。
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防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在接受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时说:“环境影响评价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对从根源上防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起着重要作用。源头防控,首先要把环评工作做实做细。”
环评报告抽查:50份无一高质量达标
过去一年,张兴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挂职担任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在此期间,他每季度都会抽查50份环评报告,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如果以高质量环评报告的标准来衡量,这些抽查的报告没有一份能达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大多数都存在一般质量问题,甚至不少还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张兴赢直言不讳。
目前,环评复核主要依赖事后抽查,一旦发现严重质量问题,批复文件会被撤销。然而,对于已经建成投产的项目,这种做法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行政复议纠纷和赔偿问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有些地方政府往往不愿“动真格”,导致问题被一再搁置。
根据现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以下简称环评法),只有环评报告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时,编制机构才会受到处罚。然而,根据全国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数据,2020年至2024年底,全国被认定为严重质量问题的环评文件不足160件,仅17家编制单位被禁止从业,因环评造假被判刑的案例更是寥寥无几。
更令人担忧的是,环评法对一般质量问题没有明确的处罚条款,许多机构正是钻了这个法律漏洞,导致环评报告质量问题屡禁不止。张兴赢指出:“这种‘轻拿轻放’的处罚机制,很难遏制环评市场的乱象。”
“快餐式”环评机构:1名工程师包打天下
“只要有一名环评工程师,再在全国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上登记一下,就能轻松‘包揽’所有行业的环评文件。”张兴赢指出,这种低门槛的准入机制,直接催生了一大批“快餐式”环评机构。它们往往只配备一两名环评工程师,甚至有的机构连一名都没有,通过环评工程师“挂靠”注册个公司后,再临时找“枪手”撰写报告,以低价竞争抢生意。
更离谱的是,有些环评工程师竟然能在一个月内签几十份报告。“要知道,正常情况下,一份环评报告从编制到完成,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张兴赢说,这种“高产”现象背后,隐藏的是报告粗制滥造和造假行为。
因环评质量严重违规被曝光的,包括山西中联创投生态环境科技公司编制《芮城县西陌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福州市某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环评报告表质量问题,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北大道加油站环评文件质量问题等。
究其原因,与环评机构准入门槛低脱不开关系。
据了解,2018年环评体制改革后,环评机构的审批权不再由生态环境部门负责,而是完全市场化运作。随后,环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数量猛增到现在的约1万家,翻了7倍多。这些机构一旦注册成功,就能轻松承接水、气、土等各类环评业务,环评市场鱼龙混杂。
处罚“隔靴搔痒”:造假成本低、执法成本高
按照环评法,环评机构因违规被处罚,罚款往往为所收费用的3到5倍,即几万至几十万元,但由于执法取证困难、监管成本高、法律法规缺乏更严厉的处罚措施(比如处罚金额低、缺乏按日计罚和刑事责任追究等),导致实际处罚下来的案件少之又少,违法公司和人员受到的处罚也是“隔靴搔痒”。
更让人无奈的是,行政处罚程序繁琐、周期漫长,等到处罚决定下来,涉事企业可能早已“金蝉脱壳”——工商营业执照注销,罚款成了一纸空文。跨省案件更是难上加难,取证成本高、执法难度大,让不少造假机构钻了空子。
“2024年,广西未对任何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环评报告编制单位进行罚款。”张兴赢表示,处罚力度不足,也是导致环评报告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路全忠也透露,2024年,内蒙古环评机构造假案例高达150件,涉及大多数第三方机构,总罚款仅1000多万元,平均下来,造假的成本并不高,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
监管制度的不完善让造假行为更加猖獗。目前,生态环境部门主要依靠环评信用平台进行监管,但这个平台问题重重,信息未经审核,虚假资料满天飞;现场检查时,常常遇到“人去楼空”的尴尬局面。另外,各省社保信息不互通,环评信用平台数据也不共享,跨省监管几乎成了“盲区”。
整治环评乱象,张兴赢呼吁,在“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必须重拳出击。
他建议修订环评法,大幅提高处罚力度,将环评信用记分与从业资格直接挂钩。同时,提高编制单位的准入门槛,增加对环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要求,并根据业绩和人员结构限制其从业范围。此外,还应恢复从业审核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环评诚信档案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将环评信用与企业和个人征信挂钩,让造假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环境影响评价
返回版块2.34 万条内容 · 14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国资抛售环保资产背后:一场静悄悄的行业出清与价值重构多年前,环保行业曾上演大批国央企与大型民营企业进入环保行业的热闹景象,掀起一阵阵行业浪潮,“野蛮人”是当时对这些大手笔跨界环保行业的企业的统称。 但时隔多年,这一类景象不再上演。近年来,全国产权交易平台上,国资背景的环保资产挂牌转让信息激增。从地方水务公司到固废处置项目,从传统市政工程到新兴环保技术企业,标的金额动辄数亿元。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资料不错,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