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贴给大家看看,拨开笼罩在的学术科研学者专家头上的光环,无语……
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新语丝”网站日前披露:近3年来,宁波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长郑岳青教授大量发表SCI科研论文,这些论文大都发表在国外一些影响并不大的杂志,很少有人关注,但凭借这些论文,郑岳青成为一名“学术明星”。事件发生后,国内学术界广泛关注
“科技明星”
宁波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长郑岳青教授的简历中,有这样一串令人炫目的数字:130余篇论文被《SCI系统》收录,2001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在化学类论文排序中居全国第一,2001年被SCI文章引用总篇次全国排名第九,1997年-2001年SCI收录论文在2002年被引用篇数排名全国第三。
郑教授简历中的这些“硬指标”,无一例外地都连着“SCI”???目前中国学术界最时髦的一个词。
然而,日前新语丝网站上的一篇《天下奇闻:3年发表82篇SCIJournalPaper的郑岳青教授》的文章,对郑教授引以为豪的上述成绩却作了完全不同的解读。
这篇署名为“难得愤怒”的文章披露,郑岳青的文章,其实大都发在国外一些“影响因子”较低的刊物上。比如,仅在一个德国化学刊物上就发表了39篇文章,一期最多发表6篇。这本刊物的“影响因子”仅为0.3,被“难得愤怒”称作“垃圾刊物”。
“难得愤怒”认为,郑教授发文章的方式,就是通过同一模式给不同的金属测序,测出一个,便可作为一个成果发表。依靠这个办法,身兼数职、公务繁忙的郑教授,可以连续3年内,平均不到两周就完成一篇论文。
“难得愤怒”进一步了解到,每发一篇文章,郑岳青都可以从学校获得7000元的奖励(宁波大学方面对本报记者证实为4000元),而且,很大程度上,凭借这些SCI论文,从德国留学归国的郑岳青成为宁波大学的一名“科技明星”: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具有一级教授、国家优秀教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理学院执行院长等多个头衔,此外还是宁波大学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关项目的负责人。
“难得愤怒”的真实身份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的一名化学博士。他在通过SCI数据库检索论文时,无意中发现了宁波大学郑岳青的名字。这个名字出现频率之高让他很是好奇。因为乍看起来,“这样的水平,即使到哈佛、耶鲁做教授甚至拿诺贝尔化学奖也不成问题”。
郑岳青:“我历来都反对SCI”
“难得愤怒”的文章发表后,立即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有人作了进一步调查,结果发现,他的论文平均被引用的情况是每篇6次多一点,而“自引”就高达4次,这意味着除了郑岳青本人以外,仅有少数人注意到他发表的那些文章。如此高的“自引”率,使得郑岳青简历中“被SCI文章引用总篇次全国排名第九”的说法很为人注目。
此外还有人揭露,郑岳青简历中自称是美国某杂志“评论员”的说法,其实真实的情况是,他不过给那本杂志审过几次稿子,而这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一些博士研究生也可以做到”。
但一个宁波当地的网友称,他曾亲眼看到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留学生办公室给郑岳青开具的回国介绍信,信中称“郑岳青是近年来我国留德学生中的拔尖人才”。
面对新语丝网上的批评,当事人郑岳青教授一直保持沉默。不过,在电话中,郑岳青对本报记者说,他“非常坦然”地看了网上那些帖子。实际上,他发表的论文比网上说的数字还要多,“我在德国的一些文章还没有发表”。当然,郑岳青解释说,他发表的目的并不是因为SCI,而“主要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历来都反对SCI,主张科研界要建立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体系。”郑岳青说。
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论文在那么短时间内发表,郑岳青说是因为实验中得出的这些“意想不到的结果,需要及时向同行报告”,“不发表就浪费了,发表了的话就有了知识产权”。
关于备受争议的奖金,郑岳青称“绝没有那么多”,而且是“大家一起分了”,“按规定我可以一个人全拿”。至于其简历中的美国某刊物“评论员”的身份,郑岳青认为是“翻译”问题,称为“审稿人”会更确切一些。
全部回复(9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