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
资料
论坛
课程
AI规范
成套资料包
APP
下载手机客户端
产品
兑换商城
直播
软件
会议
精品试听季,好课抢鲜听
工程师进阶必备,全套项目资料包来袭!
登录
/
注册
登录土木在线
学习职场硬技能
持续上新实用资料
讲师答疑&多端学习
获取最新政策资讯
免费职称评审服务
立即登录
新用户领取770优惠券
消息
动态
0
正在加载...
查看全部消息
消息设置
正在加载...
查看全部动态
消息设置
土木在线论坛
\
装修设计
\
装饰装修材料
\
求教泡沫板材在外墙保温上的应用
求教泡沫板材在外墙保温上的应用
请教有谁了解泡沫板材在外墙保温上的应用,特别是粘和剂和涂料方面的情况,先谢谢啦!
发布于
2006-04-24 15:39:24
我来答
分享
复制链接
新浪微博
微信扫一扫
举报
全部回答
(5 )
synge3310
目前中国市场上主要的外墙外保温技术
包括贴板(EPS/XPS)薄抹灰系统、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系统、聚氨酯系统、混凝土浇灌有网(无网)系统等四大类。
贴板薄抹灰系统采用的保温材料有两种,一种是EPS,另一种是XPS,从国外应用的经验来看,EPS贴板的可靠性要高,应用最广.一般该类系统的做法是在基面上做保温层,然后是纤维网格布+增强抹灰胶作为系统的增强层,再在外面做砂浆腻子做饰面层
PU系统是近两年开始进入市场的新体系,主要由北京振利、亿丰豪斯沃尔等厂商推出,建设部的相应标准正在制定中,PU的做法也比较多,振利的做法是喷涂,亿丰豪斯沃尔推出了保温装饰一体化的概念,其保温材料和外饰面(面砖)是在工厂预制的;也又厂商推出干挂的系统,PU在现场浇灌进预留的空腔内。
这些技术系统的差异主要在绝热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方面,不同的系统对保温性能、施工、稳定性、可靠性等有不同的结果,在即将颁布执行的有关国家产业标准中,EPS材料是唯一推荐选用的绝热材料,EPS贴板体系最终会成为中国外保温技术的主流。
2006-04-26 17:40:26
来自 PC
评论
举报
synge3310
德系、美系外保温系统之比较
iRonx | 05 三月, 2006 21:34
比较了一下德系外保温系统和美系外保温系统的产品特点,粗浅探讨了洋品牌在中国的生存。
因 为一个帖子的缘故,信手写了自己对美国产品和德国保温产品的比较。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开端,但可惜没有能继续深入下去,毕竟我们关注的还只是现有的国内市场,而这些洋品牌在自己家到底怎样的声名显赫都还是它们自己家里人明白。其实那个帖子还很不严谨,说的其实还只是 EPS 板,保温材料的一支。
中国的外保温的出现应该说并不是很晚,但是真正大规模推广和使用确是近两年的事,尤其随着国家加大了对建筑节能的要求,无数厂家就如雨后春笋纷纷冒了出来。和无数国内新兴的市场一样,那些首先在市场中确立地位的往往是国外已经很成功的企业,而他们的产品体系也自然成了国内众多小厂clone的对象。不知不觉中国逐渐形成了以dryvit为首的美国门和以sto为领军的德国派两大类保温体系。
这种对抗即便到了国家制订行业标准的时候依然上演着,看看标准的前言中说的吧,“本标准非等效采用ASTM(美国标准),prEN(欧洲标准)..”几乎每种试验方法都要借鉴两种风格的标准,而涂料行业经常借鉴的日本标准却不见了踪影,就如日本的保温品牌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由此推知,产品标准本非国人探索之成就,实乃资本市场的租界新约?也难怪,一类产品本就划定了一类标准,标准的取舍势必直接影响到产品在市场的生存。这应该和“南朝梁武帝倡佛则天下皆寺”一个道理。
扯远了,呵呵。
说来惭愧,我对保温产品的了解目前还处在感性认知阶段,因为保温工程接触不多,虽然有努力的去学,但更多的还只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自觉平时捡纸的工作还是比较认真的。
先谈谈德美两家外保温的发展史吧,尽管瑞典人早在1940年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技术,但是真正的技术化和商业化的发展却是在二战结束后的德国。战后的资源短缺、聚合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大量重建工程项目都直接刺激了墙体保温技术在德国的发展。这项技术到了80年代基本定型,并形成了比较重要的
而北美墙体保温的迅猛发展是70年代的事,时逢石油危机,能源观念也在那时侯为人所重视(这一点和中国很象,虽然不是能源危机,但是现有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中国的胃口)。到了90年代,北美市场开始关注系统渗水问题,相应的技术也得到了变革,比较典型的就是由barrier system到drainage system的发展,材质虽没有太大的改动,但是却改进了系统工艺。
也许房屋建筑的不同,亦或是太过宜人的欧陆气候,这期间德国的外保温系统感觉没发生太大的变化,他们侧重的是保温系统的外衣——研发性能更高的涂料和饰面材料。如果说有什么动向,那就是现在德国的几个主要外保温生产商开始尝试的更主动的节能墙体技术——透明隔热墙,不过由于高昂的成本现在看来市场化还比较远,离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就更远了。
说起德系产品和美系产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以为,是胶粘剂的选择。众所周知德系推崇的是无水泥的聚合胶浆,而美系则需要水泥的掺入。这很重要,因为胶粘剂的选择直接影响了系统的组成。
以无水泥基的聚合胶浆为例,在配方处理上直接就赋予了更好弹展性能,这样罩面涂层就可以配合矿质涂料,硅树脂涂料或者砂浆这类透气性更好的罩面材料,尽管这些涂料的弹性较差。因为,德国人非常重视墙体的防水透气性。
美国人喜欢用含水泥的胶粘剂,除了在成本和耐久度上比较有优势,另一个比较可以信服的理由就是他们看重的是它较高的粘结强度。但是在罩面涂料的选择上,从国内企业来看大都推荐的是纯丙的弹性涂料。虽然是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但还是说明其形成的增强层的弹塑性比之纯聚合胶浆有一定的差距(这点我也心存疑问,因为dyrvit美国也是提供砂浆罩面选择的)。而弹性好的涂料,耐沾污往往有问题,所以还需要相应的罩面材料,在涂料工艺上会多道工序。
就个人喜好而言,我还是比较欣赏使用砂浆。至于外保温罩面材料,找时间再讨论。
在材料上,德系和美系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对保温材料的使用上。在德国外保温主要以岩棉板和EPS板为主,前者主要是为了满足防火要求,xps只是应用在局部有防水要求的地方。而美国,除了这些,xps同样使用较广。一种典型的美国做法是用木材构件房子整体,用玻棉板填充墙体部分,用xps整体包裹。只是接下来的处理似乎更倾向用扣板(siding material)形成防雨幕。
至于锚固件,可能美国人没有德国人那么多的建筑翻新,所以锚固件的专业与系统上,我觉得德系比较丰富。锚固件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适应承载力不强的基面,毕竟系统强度还是由粘贴提供的。对于国内行业而言,尤其是翻新建筑这方面,也许德系经验更有利于我们借鉴。
说到这里,我补充一句,现在这里的很多朋友都在争论eps,xps或者pu板孰优孰劣。这其实是很不成熟的表现,因为外保温体系做的是系统,而不是单纯的材料。每个公司可能偏好不同类的产品,但是是否能够在设计施工中巧妙地发挥产品所长,做到扬长避短才是其优势所在。此外,我觉得外保温系统作为围护结构的一部分,是否能提供更丰富的罩面装饰手段也是体现其优势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因为吸引客户的与其说是节能不如说是效果,因为节能只是门槛,效果才是钥匙。这就好比索尼的ps游戏机和微软的xbox,虽然机能各有千秋,但是抢占市场的关键还是看谁能提供更丰富的游戏。
就中国现行市场来看,要解决的问题应该不是选择什么样的保温材料,而在于怎样应用。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材料本身,还有价格因素,国内工人的施工习惯,和业主的审美兴趣等等。如果说美系或者德系哪种更能占领市场,我的答案是都不能。它们必然要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形成适合国内的方案,这不是一个东拼西凑的过程,而是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中不断改良产生的系统。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洋品牌多年的产品经验的确能够使它们较早的起跑,但是他们的傲慢也可能埋下遭遇滑铁卢的隐患。
2006-04-26 17:39:26
来自 PC
评论
举报
加载更多
相关推荐
gwcwk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主题
23
回复
330
粉丝
0
+ 关注
私信
装饰装修材料
返回版块
6.33 万条内容 · 19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遇到了一点小问题
内容不能包含下列词语
返回修改
回帖成功
经验值 +
10
全部回答(5 )
包括贴板(EPS/XPS)薄抹灰系统、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系统、聚氨酯系统、混凝土浇灌有网(无网)系统等四大类。
贴板薄抹灰系统采用的保温材料有两种,一种是EPS,另一种是XPS,从国外应用的经验来看,EPS贴板的可靠性要高,应用最广.一般该类系统的做法是在基面上做保温层,然后是纤维网格布+增强抹灰胶作为系统的增强层,再在外面做砂浆腻子做饰面层
PU系统是近两年开始进入市场的新体系,主要由北京振利、亿丰豪斯沃尔等厂商推出,建设部的相应标准正在制定中,PU的做法也比较多,振利的做法是喷涂,亿丰豪斯沃尔推出了保温装饰一体化的概念,其保温材料和外饰面(面砖)是在工厂预制的;也又厂商推出干挂的系统,PU在现场浇灌进预留的空腔内。
这些技术系统的差异主要在绝热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方面,不同的系统对保温性能、施工、稳定性、可靠性等有不同的结果,在即将颁布执行的有关国家产业标准中,EPS材料是唯一推荐选用的绝热材料,EPS贴板体系最终会成为中国外保温技术的主流。
iRonx | 05 三月, 2006 21:34
比较了一下德系外保温系统和美系外保温系统的产品特点,粗浅探讨了洋品牌在中国的生存。
因 为一个帖子的缘故,信手写了自己对美国产品和德国保温产品的比较。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开端,但可惜没有能继续深入下去,毕竟我们关注的还只是现有的国内市场,而这些洋品牌在自己家到底怎样的声名显赫都还是它们自己家里人明白。其实那个帖子还很不严谨,说的其实还只是 EPS 板,保温材料的一支。
中国的外保温的出现应该说并不是很晚,但是真正大规模推广和使用确是近两年的事,尤其随着国家加大了对建筑节能的要求,无数厂家就如雨后春笋纷纷冒了出来。和无数国内新兴的市场一样,那些首先在市场中确立地位的往往是国外已经很成功的企业,而他们的产品体系也自然成了国内众多小厂clone的对象。不知不觉中国逐渐形成了以dryvit为首的美国门和以sto为领军的德国派两大类保温体系。
这种对抗即便到了国家制订行业标准的时候依然上演着,看看标准的前言中说的吧,“本标准非等效采用ASTM(美国标准),prEN(欧洲标准)..”几乎每种试验方法都要借鉴两种风格的标准,而涂料行业经常借鉴的日本标准却不见了踪影,就如日本的保温品牌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由此推知,产品标准本非国人探索之成就,实乃资本市场的租界新约?也难怪,一类产品本就划定了一类标准,标准的取舍势必直接影响到产品在市场的生存。这应该和“南朝梁武帝倡佛则天下皆寺”一个道理。
扯远了,呵呵。
说来惭愧,我对保温产品的了解目前还处在感性认知阶段,因为保温工程接触不多,虽然有努力的去学,但更多的还只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自觉平时捡纸的工作还是比较认真的。
先谈谈德美两家外保温的发展史吧,尽管瑞典人早在1940年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技术,但是真正的技术化和商业化的发展却是在二战结束后的德国。战后的资源短缺、聚合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大量重建工程项目都直接刺激了墙体保温技术在德国的发展。这项技术到了80年代基本定型,并形成了比较重要的
而北美墙体保温的迅猛发展是70年代的事,时逢石油危机,能源观念也在那时侯为人所重视(这一点和中国很象,虽然不是能源危机,但是现有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中国的胃口)。到了90年代,北美市场开始关注系统渗水问题,相应的技术也得到了变革,比较典型的就是由barrier system到drainage system的发展,材质虽没有太大的改动,但是却改进了系统工艺。
也许房屋建筑的不同,亦或是太过宜人的欧陆气候,这期间德国的外保温系统感觉没发生太大的变化,他们侧重的是保温系统的外衣——研发性能更高的涂料和饰面材料。如果说有什么动向,那就是现在德国的几个主要外保温生产商开始尝试的更主动的节能墙体技术——透明隔热墙,不过由于高昂的成本现在看来市场化还比较远,离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就更远了。
说起德系产品和美系产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以为,是胶粘剂的选择。众所周知德系推崇的是无水泥的聚合胶浆,而美系则需要水泥的掺入。这很重要,因为胶粘剂的选择直接影响了系统的组成。
以无水泥基的聚合胶浆为例,在配方处理上直接就赋予了更好弹展性能,这样罩面涂层就可以配合矿质涂料,硅树脂涂料或者砂浆这类透气性更好的罩面材料,尽管这些涂料的弹性较差。因为,德国人非常重视墙体的防水透气性。
美国人喜欢用含水泥的胶粘剂,除了在成本和耐久度上比较有优势,另一个比较可以信服的理由就是他们看重的是它较高的粘结强度。但是在罩面涂料的选择上,从国内企业来看大都推荐的是纯丙的弹性涂料。虽然是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但还是说明其形成的增强层的弹塑性比之纯聚合胶浆有一定的差距(这点我也心存疑问,因为dyrvit美国也是提供砂浆罩面选择的)。而弹性好的涂料,耐沾污往往有问题,所以还需要相应的罩面材料,在涂料工艺上会多道工序。
就个人喜好而言,我还是比较欣赏使用砂浆。至于外保温罩面材料,找时间再讨论。
在材料上,德系和美系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对保温材料的使用上。在德国外保温主要以岩棉板和EPS板为主,前者主要是为了满足防火要求,xps只是应用在局部有防水要求的地方。而美国,除了这些,xps同样使用较广。一种典型的美国做法是用木材构件房子整体,用玻棉板填充墙体部分,用xps整体包裹。只是接下来的处理似乎更倾向用扣板(siding material)形成防雨幕。
至于锚固件,可能美国人没有德国人那么多的建筑翻新,所以锚固件的专业与系统上,我觉得德系比较丰富。锚固件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适应承载力不强的基面,毕竟系统强度还是由粘贴提供的。对于国内行业而言,尤其是翻新建筑这方面,也许德系经验更有利于我们借鉴。
说到这里,我补充一句,现在这里的很多朋友都在争论eps,xps或者pu板孰优孰劣。这其实是很不成熟的表现,因为外保温体系做的是系统,而不是单纯的材料。每个公司可能偏好不同类的产品,但是是否能够在设计施工中巧妙地发挥产品所长,做到扬长避短才是其优势所在。此外,我觉得外保温系统作为围护结构的一部分,是否能提供更丰富的罩面装饰手段也是体现其优势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因为吸引客户的与其说是节能不如说是效果,因为节能只是门槛,效果才是钥匙。这就好比索尼的ps游戏机和微软的xbox,虽然机能各有千秋,但是抢占市场的关键还是看谁能提供更丰富的游戏。
就中国现行市场来看,要解决的问题应该不是选择什么样的保温材料,而在于怎样应用。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材料本身,还有价格因素,国内工人的施工习惯,和业主的审美兴趣等等。如果说美系或者德系哪种更能占领市场,我的答案是都不能。它们必然要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形成适合国内的方案,这不是一个东拼西凑的过程,而是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中不断改良产生的系统。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洋品牌多年的产品经验的确能够使它们较早的起跑,但是他们的傲慢也可能埋下遭遇滑铁卢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