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坐落于中国东北部,美丽的松花江穿城而过,带来了无尽的秀美和丰饶。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的方位赋予得天独厚的黄金时空。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大、滨绥、滨州、滨北、拉滨五条铁路连通国内外,松花江黄金水道可直达俄罗斯,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00万人次,可办理110多个家的客货联运业务。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2004年,哈尔滨市由原辖7个区、12个县(市),调整为辖8个区、11个县(市),即撤销太平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道外区,仍称道外区;设立松北区;撤销呼兰县,设立市呼兰区。调整后的哈尔滨市辖8个区、11个县(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2004年末,人口970.23万,其中市区人口394.54万,是全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是黑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
哈尔滨辖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1363立方米。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有“冰城”之称。哈尔滨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83种,探明可供工业利用的25种,其中煤炭、天然气等20种矿产在黑龙江占有重要地位。哈尔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山参、黄柏等药用植物,蕨莱、薇菜等食用植物,猴头蘑、木耳等食用菌,松子、榛子等野生油料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重要的出口资源。哈尔滨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较多,有东北虎、白鹳等多种国家一类和二类保护动物。
哈尔滨历史悠久,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女真人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区域性政权——金朝,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哈尔滨阿城白城)。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努尔哈赤称汉,建立“后金”政权。1 636年改国号为清,族名为满族,1644年入关。此后,哈尔滨地区属清王朝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恢复了古地名,汉语俗称“哈拉滨”,后称“哈尔滨”。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迅速发展为近代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超额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计划,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翻两番。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哈尔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工业门类齐全,同时又拥有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城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战略决策,给哈尔滨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哈尔滨制定了《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在积极的推进中,初步规划了590个项目,总投资1240亿元,其中已有17项列入国家第一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总投资额26.7亿元。
经济 发展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心,是一个以工业为主体、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城市。
“一五”、“二五”时期,哈尔滨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经济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当时,主要产品达3000多个品种,覆盖全国,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电站设备、工具量具、飞机和发动机、亚麻纺织、铝镁加工、精密仪表、轴承、电缆、继电保护装置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医药、汽车、食品、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十五”期间,工业发展的目标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培育电子信息、汽车、食品、医药4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环保、焊接、新材料、生物工程等5个优势产业,积极调整改造机械、纺织、冶金、建材、石化、轻工6个传统产业,构筑工业经济新格局。
改革开放促进了哈尔滨市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十五”期间,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将继续围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重点发展对外经贸、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城市交通、旅游观光,以及科技教育、信息咨询、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构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十五”期间,哈尔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将围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稳粮增牧,突出发展以绿色农业为重点的质量效益型农业。坚持科技兴农,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施良种工程,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在全市建设14条绿色食品基地产业链,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04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经济发展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财税金融方面呈现良性发展趋势;市场消费升级加快,消费热点突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8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7%,增长幅度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个高点。第一产业增加值275.6亿元,增长10.5%;第二产业增加值643.0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增加值761.9亿元,增长12.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0%、50.2%、38.8%,其中工业贡献率为41.2%。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由上年的15.7:37.1:47.2调整为16.4:38.3:45.3。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1.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6亿元,增长25.2%。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0.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较好地保证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全部回复(3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