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注册考试 \ 注册结构工程师 \ 老施的应试发言

老施的应试发言

发布于:2004-09-09 19:41:09 来自:注册考试/注册结构工程师 [复制转发]
老施的应试发言


对‘试卷’内容的分析

我专业从事注册考试的考前辅导工作已进入了第八个年头,应该说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由于2001年命题方式发生改变,由‘作业题’改为‘选择题’,考试的命题规律有所变化,以前积累的经验用于今天也并不完全有效。必须重新认识命题的规律,使得今后的教学内容在‘有的放矢’方面做得更好、为整个教学工作能达到‘恰到好处’打好基础。所以每年考试完成后我总是认真分析试卷、根据新的认识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在这三年中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下述思路来进行的:

2001年还是按过去‘作业题’的考试规律来进行教学,仅用七天时间进行教学活动,讲授内容不能适应考题‘量大面广’这个基本特点的需求。幸亏还出了五套‘模拟试卷’供学员考前练习用,才弥补了讲课内容偏窄的弱点。

2002年的教学内容上已经按‘量大面广’这个特点来安排,基本上已能适应‘选择题’考试的特点。教学方式是‘以听为主’,14天的教学时间全部用于听讲,没有在提高学员的手算解题能力上进行专门的严格训练,仅是作些常规的安排。学习结束后学员是否继续进行作业练习未作规定,但考后发现‘既听又练’的学员及格率高、‘只听不练’的及格率低。

2003年采用‘听练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除继续做到‘量大面广’外、还将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加以强调(这些重点内容是过去‘作业题’考试时总结出来的)。 在‘慢班’的教学中对每门课实行‘模拟考试’并进行讲评,22天的教学时间中有1/3时间用于训练手算解题能力。

从上述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的教学工作是在摸索中前进。虽然每年均在改进、但至今还觉得尚不能说已经满意地掌握了教学规律,所以2003年的考试结束后,我再一次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2003年是第三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考试,至今我已积累了八份试卷(三年的‘—级’、‘二级’试卷,再加上中、外二份样题),已有条件进行全面分析,所以这次我将这批资料重新进行研究,收益颇多。总的印象是:三年来我的教学工作是一个逐步摆脱‘作业题’考试的影响、渐渐符合‘选择题’考试特点的演变过程。现在再回头看,教学的内容和安排总体上是恰当的,但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现以‘混凝土结构’为例来介绍今天我对这门课命题规律的认识。试卷中属于‘混凝土结构’考题的内容不仅考核《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还包含‘荷载’、‘地震作用’或‘静力计算’方面的问题。现在只讨论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有关的考题。三年来六份试卷中这类考题共有71题,现将这71道考题按其在《规范》中所属的章节号列在统计表中,即将考题的内容按《规范》的章节顺序分为8行,由于《规范》3、4、5、6等四章的内容较少、合并为第一行(基本规定)。《规范》第7章的内容很多、故分成三行(梁,柱和拉、扭等)。《规范》8、9、10、11等四章的内容分别独立成一行。将每张试卷中相关内容的考题数量列在表内。

全部回复(5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zhsy
    zhsy 沙发
    对下列一些工程师我主观上是很想帮助他们能顺利地通过注册考试,但我确实力不从心、无能为
    力。

    有一些大、中型设计院的业务骨干、高级工程师、项目的技术台柱,某个业务领域的‘专家’。前
    几年工作实在太忙,没有条件去参加考试,总是想明年再说吧,明年还是不行,再拖一年,年复一
    年拖到今天。但现在情况变了,自已的年龄已过50岁、思维反映已较迟钝、不能适应目前题量极大
    的考试方式。虽然参加设计工作,但结构类型单一、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全面开花、面面俱到的考试
    要求。考题难度加大,远远高于他当年应该考试时的水平,一时不能适应。结果考试失利。

    有一些中年工程师、大学本科毕业、是设计院的业务主力,还负责培养新来的大学生。但除了白天
    工作外,晚上回家后却还有一大堆事等着干,上有老、下有小,当然已无余力参加考试了。等到老
    人走了、爱人事业有成了,孩子考上大学了,现在有时间了、该回头来参加注册考试了,可是遇到
    目前这样低的及格率,已不是当年他应该参加考试那个年代的情况了。几次参加考试的结果是考分
    越来越低。

    有一些年青工程师是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甚至是留洋研究生,年青有为,领导上给予极大希望、
    年龄不大却肩上压着重担。每年 9月份注册考试时总是出图高潮,可能他们考前还在忙着工作,放
    下图纸就进入考场,由于没有充分准备、见到考题无从下于,不到半日他就中止考试、又回办公室
    去审图了,这种大家不愿见到的结局已不是个别的现象了。

    这些业务骨干,可以说他们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确实已是一流水平的‘专家’了。比
    他们所在单位已注册的工程师强、亦是事实。如果他们在几年前参加注册考试能顺利过关亦是不成
    问题的。虽然大家公认他们的业务水平是一流的,为什么他们就是不能考及格呢?对这个问题大家
    一定要想明白。

    1、第一种情况是指‘专家’类的工程师,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建立在‘专’的基础上。‘专
    家’的‘知识结构’受过去的学习内容、工作经历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他们天天所接触的业
    务范围内,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大大超过了考试要求的水平。但注册考试所要求的是每个工程师要全
    面掌握、熟练应用全套《规范》的技能。注册考试所要求达到的‘知识结构’,其特点是对深度要
    求不高、但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属于每一个工程师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要求。而这些‘专家’十分
    精通和熟练的业务知识从其所涉及的范围来说、一般约占注册考试所要知识的20%。所以‘专家’
    己有的专而深的‘知识结构’和考试所要求的浅而广的‘知识结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局部知识
    的高水平不能替代‘专家’还应该掌握的另外80%的水平一般的知识。目前的问题如何缩短或消灭
    这个差距碰到了困难,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专家’想缩短或消灭这个差距的难度较大。解决问题的
    唯一出路是参加培训。

    2、第二种情况是指研究生出身的工程师。他们出身于名牌大学,由于名牌大学为了追求高的‘考
    研’升学率、所教专业课程的内容往往受研究生入学考试考题内容的影响,的确是理论水平很高,
    和注册考试要考《规范》内容完全是二种思路。研究生在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所培养的研究能力和工
    程师处理实际技术问题的知识同样亦是二种思路。如到设计院工作后又进入软件开发、技术管理的
    岗位上而不是在第一线从事设计工作,那末他们的学习环境、工作经历所形成的学术型‘知识结
    构’和注册考试所要求的解决工程问题的技术型‘知识结构’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基本上是要另
    起炉灶重新学习、这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业务转型的过程。没有解决业务转型的问题、是很难能使
    注册考试及格的。

    这二类工程师的基础很好,应该很容易帮助他们顺利过关。事实上不是这样,因为他们均是公务在
    身、无暇脱身来参加学习的大忙人。从道理上说,为了能早日达到注册考试所要求的‘知识结
    构’,他们应该踏踏实实地安下心来一点一滴地学习。但他们来参加学习的实际情况是三天晒网、
    二天打鱼。听了课后又无时间作练习。甚至只能报个名来拿了一份辅导资料就走了。我见到他们的
    情况心中很清楚,明年他们肯定还要来找我。我非常理解他们目前的遭遇,他们本人根本无法处理
    好公务和考试这‘二难’的困境、所以非常同情他们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但教学是有规律的,学
    问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不是我同情他就能教会他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不把这80%的水平一般的
    知识学习好是无法考试及格的。只有等他们有了一些起码的条件时,我一定会全心全意地帮助他
    们。目前我已经遇到有一位工程师不再忙了,有条件可以接受我的帮助了,但这时他已因为没有注
    册资格而失去原有的岗位了。我本能地意识到这位工程师的‘今天’可能就是那些现在还忙得无时
    间复习的工程师
    2004-09-09 19:51:09

    回复 举报
    赞同0
  • zhsy
    zhsy 板凳
    六、好的教学效果总是在教员与学员之间配合默契时才出现

    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员的积极配合比教师的努力更重要。只有
    认真按教学规律复习的工程师才能取得‘一战成功’的效果。他们的特点是:能实事求是地从实际
    水平出发、循序渐进、认真听课、重视完成作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但是能‘一战成功’的
    仅仅是一部分工程师。现在我碰到的苦恼是有一些工程师因环境因素所致,无条件按照本人的实际
    需求来接受适合他水平的有效的培训。他们的主要问题是二个:

    1、 不参加适合他本人学习起点的辅导班。

    有些工程师实际上所缺的知识很多,不少要考的内容从未认真学习过,但他们还是想要通过‘速
    成’的方法来垫平补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是不可能把刚刚听到的这些新知识‘融汇贯
    通’的,他们考试失利是可以预见的事。这些工程师有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虽然他们是年年参加
    复习,业务水平确实也是年年有所提高,但还是年年考试失利、考分甚至是‘越考越低’。这是因
    为考试的难度逐年提高、但他们提高后的业务水平还跟不上难度的提高。当他刚刚达到去年能过关
    的水平时,今年的难度又提高了,还是不及格。他们的问题是不转变‘拔苗助长’的做法是无法成
    功的。只有当他们认识到要循序渐进,按规律刻苦学习时才能摆脱此困境。

    2、 缺乏或没有要刻苦学习的思想准备。

    不能保证用足够的时间去复习和完成作业的工程师在辅导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有些人对我的期待
    是,希望我能猜到‘考题’,他的任务仅仅是把这些‘考题’答案背下来,没有想到还要刻苦学
    习,因此他根本没有这种想真正刻苦学习的安排。如有一些工程师是见到其他工程师去年到北京学
    了几天、当年就注册了。以为北京有个观世音菩萨、见到后就能通过考试。立即匆匆忙忙地赶来北
    京报名,下车时连一本《规范》亦没有带,听课时还常要离席去办事,亦不花时间去消化所学知
    识,安排的作业亦不去做。培训班一结束、复习工作亦就告一段落,直到进考场前半天才回过头来
    重新翻翻书。我们知道对一个演员来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对我们参加考试的工
    程师来说:‘考场一道题、考前一批题’。这些工程师在登车进京时根本没有想到还有‘考前一批
    题’这样繁重的的教学安排。我是无法帮助这些还没有要刻苦学习思想准备的工程师过关的。

    大家不要忘记:‘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目前暂时还不具备参加学习所需基本条件的工程师
    不必来京浪费自己的宝贵资源,因我是‘外因’只能起辅助的作用。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最欢迎的是这类学员。他们学历不高或是通过自学考试成才的,生活在中小
    城市内。在单位内的地位低下,是最基层一些买力气干活的白领临时工。接触不到十分复杂的技术
    问题,亦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名师指导。但他们学习最认真,早早报名坐在前几排。来学习前早把
    《指南》中的例题做了几遍,带着问题来听课。已经参加过数次注册考试、虽然未能通过,但还是
    继续楔而不舍地跟着我的要求不断地前进。他们很清楚取得注册之时、就是他们翻身之日。他们亦
    很清楚自已就是基础差、底子薄、考试失败是正常的,所以亦没有什么思想负担,失败了再来。他
    们把通过注册考试这件工作放在所有工作之上,是处于第一位的大事。他的全家所有人多在期盼他
    能早日跳过这个龙门,所有因为参加注册考试而出现的任何困难、全家齐心支援,保证他能安心学
    习。他们能实事求是地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己起点的辅导班来参加学习。最可贵的是他
    们没有一种‘赌徒’的投机心理。亦从来不想走一个少花力气的‘捷径’。总是埋头刻苦学习,这
    种工程师的实际业务水平的确不高,只要他们不曳气,不退缩,确实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虽然
    几经周折、最后我总是能帮助他们通过注册考试的。我手上有好几个这类工程师的成功事例,他们
    刻苦学习的过程说起来还是一些十分感人的故事呢。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曾遇到极其个别具有‘赌徒’所特有的投机心理的学员。他们希望我能给他们
    一个可以不花力气的‘捷径’。事实上,2001年以来、我从来没有帮助过有这些想法的工程师通过
    了注册考试。因我不具备这种能力。我建议有这种想法的工程师不必千里迢迢赶来北京找我,因来
    京的费用很昂贵,肯定会令您失望的。
    2004-09-09 19:49:09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注册结构工程师

返回版块

105.16 万条内容 · 217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施岚清2004考试指南存在的问题汇总

施岚清2004考试指南存在的问题汇总 书中明显的印刷错误就不一一说明了,敬请批评指正.1) P209,例2.1.3 N应为1.2*40+1.4*12+1.4*4*0.6=68.162) P255,例2.5.3 厂房风荷载体型系数0.2应为-0.23) P279,例7.1.8 ρ应为3%4) P284,例3.1.12,答案:应为fa=200+0+1.6*18*(2-0.5)5)P333,例3.4.13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