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结构设计在安全设置水准上的低要求,在世界上是非常突出的”
我国已经面临已建工程过早劣化的巨大压力。在今后二三十年的时间内,仍将处于持续大规模建设的高潮期。由于土建工程的耐久性设计标准过低,施工质量较差,如再不采取措施,将会陷入永无休止的大建、大修、大拆与重建的怪圈中
由于近期两起重大桥梁垮塌事故的发生,包括桥梁在内的建筑安全问题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其实,这一问题早在五年前就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我国结构设计在安全设置水准上的低要求,在世界上是非常突出的。”从2003年起,就有1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两次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咨询报告,时间分别在2003年和今年3月。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陈肇元、范立础、刘建航等14位院士组成的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研究项目组,对我国土建工程现状、问题与对策作了全面的研究。
中国建筑安全的现状让院士们深感忧虑。两份报告犹如警世危言,对包括桥梁在内的建筑安全敲响了警钟。
规范标准太低了
“公路桥梁的短寿首先源于设计规范对耐久性的低标准要求。”陈肇元院士在咨询报告中写道。他是该咨询项目的负责人和编写人。
我国结构设计规范在安全设置上的低水准,与过去长时期内一直处于物资短缺的计划经济年代有关。到了今天,实际上是用过去贫困、落后年代的标准,去建设满足现代化需求的土建设施工程。
我国的结构设计规范片面依靠过去的统计数据,不考虑结构在建成后的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生产和生活水平的发展与提高所带来的可能需要。
由于我国规范规定的车辆荷载安全系数为1.40,低于美国的1.75和英国的1.73,这就使美、英桥梁需要承受的车辆荷载效应设计值(标准值与安全系数的乘积)分别高出我国规范所需的40%和59%。另一方面,在估计桥梁构件本身的承载能力时,我国规范规定的材料设计强度又定得较高,因而对车辆荷载来说,我国桥梁的设计承载能力仅为美英的68%和60%。
桥梁土木工程经常处于干湿交替、反复冻融和盐类侵蚀的环境中,以致一些桥梁包括大型桥梁不需大修的使用寿命仅有一二十年,甚至不到十年就被迫大部拆除重建。按照交通部以往的桥涵设计规范,室外受雨淋(干湿交替环境)的混凝土构件,钢筋保护层最小设计厚度尚不到国际通用规范规定的一半。
“如果规范上没有确切要求,怎么能追究设计者的责任呢?”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范立础院士在做学术报告时认为,我国的桥梁规范应及时修改。
“科学不可能认识到终点。如果以前的规范做得不够谨慎,对风险估计得不足,那么在新规范里就要改进。我国的规范几乎是多年不改,而美国的规范每3到4年修订一次。”
由于规范缺失,现在我国很多新建的特大型桥梁的疑难问题,都是通过立项目、搞科研的方式解决。“但是个案做得多了,最终应该把这些科研成果上升到理念归类的高度,把共性的东西及时归纳起来。除了设计,管理、养护也应该用规程‘管’起来。”范立础说。
混凝土耐久性堪忧
世界各国都以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为目标,而我国在这方面则难如人意。院士们的咨询报告不无忧虑地指出:“我国现在面临的耐久性问题是发达国家早在二三十年以前曾经遇到过的,如果说存在差异,则在于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要更为严峻,尤其是直到现在,尚未引起我国政府部门和广大设计施工人员的足够重视。”
其次,施工质量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而施工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又正是我国土建工程中的薄弱环节。此外,对土建结构的维护监测又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基本状况注定了我国已建工程的早期劣化将比国外更加严重。
全部回复(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所以院士的说法只能说明我国与其他国家比标准有所低
桥梁垮塌事故因为耐久性的原因比较少,不过无论房子还是桥梁20~30年后的维修率确实很高
[ 本帖最后由 gzy127 于 2009-4-22 12:58 编辑 ]
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