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的项目不多,所以喜欢没事瞎琢磨,在微博上的一个问题
当时是早晨起来还躺在床上,脑子没转过来,就顺手就第三条写,一句自己的理解:
第一个反应把中震想成提高一度计算,地震作用放大一倍,那么小震不就是减小一倍,墙肢平均拉应力就不会大于 2ft,想当然是件很搞的事情。后来开始清醒过来,好像不是这么回事,既然想当然过,那就继续琢磨一下,第三条如果写成计算公式大概是这样:
其中 F 是小震作用下引起轴力标准值,2.85 是中震作用与小震作用比值,N 是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A 是截面面积,ftk 就不说啦。
上式中 1.3 是地震作用分项系数,重力荷载代表值分项系数按有利因素取 1.0,另外 ftk 与 ft 的计算关系大约是 1.4 倍,最后推出很无聊的一个结果
即结构重力代表值轴压比大于 0.05,很容易满足的,这只能说明墙体在正常使用状态下不能是受拉状态。继续琢磨,换一种思路,受拉区这样,小震下受压区如何?
上述数值大约为 0.55fc,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力设计值是1.2 分项系数,则轴压比小于约 0.66fc。这样比较似乎没什么意义,高规中对墙肢轴压比限制,一般这种项目会是一级抗震等级,限制值均比上述要求低。
对于常规理解,不屈服状态是指抗拉强度不能超过混凝土轴心抗拉标准值,即公式表达为:
看来按这个路子是推不出来什么结论的。再换一种思路,2ftk 换算成力值到底是多少,C40 大约为 4.78 N/mm2,300mm 厚的墙体,每延米计算值是 1434000 N/mm2,如果拉力由钢筋承担,需要HRB400 级钢筋面积是 1434000/400=3585 mm2,配筋率是 1.2%,如果 2ftk 分别由混凝土和钢筋承担,则配筋率大约是 0.6%,如果采用 C70 混凝土,配筋率更高,这样看已经达到柱的配筋比率,这样理解还是有些不明确。
不知道这个要求到底是什么来路,从个人理解,目前的中震计算依然采用弹性计算方法,控制不超过 2ftk,是在混凝土结构中布置钢筋或钢材的情况下,墙体仍处于弹性范围,不知是否正确。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有过一个想法,在墙体竖向增加预应力是否更好一些,从前面乱写的推导来看,混凝土轴压力还是有潜力的,2ftk 一般是 fc 的 20%,通过预应力解决拉力问题,但不一定增加压力,因为压力和预应力方向一致,压力来的时候,预应力是放松的。
我印象中,规范中出现 2ftk 的地方,正好是预应力部分,具体条文
注:以上内容转载自徐珂博客,徐珂,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结构工程师
全部回复(4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学习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