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设计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高宽比不宜大于4,跨高比不宜小于4;宽扁梁及深梁详规范。
2.梁截面控制指标
A.
纵筋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按《混凝土规范》表11.3.6-1中数值取用,一般模型计算会考虑,不用管;最大配筋率不宜大于2.5%;
B.
纵筋净距:
顶筋不应小于30mm和1.5d,底筋不应小于25mm和1.0d。钢筋多余2层时,2层以上钢筋中距应比下面2层中距增大1倍。各层钢筋间距不小于25mm和d(d为纵筋最大直径)。
C.
纵筋面积比:
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四级规范无要求,一般取0.25。
D.
箍筋直径及肢数:
当截面高度大于800
时,
箍筋直径
不宜小于
8mm;截面高度小于800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一级不小于10mm,二三级不小于8mm,四级不小于6mm,当纵筋配筋率大于2%
时,箍筋直径加大(按规范的表中最小直径来加大);
箍筋肢数:梁宽
小于
350mm用双肢箍,350~600时四肢箍,650~800时六肢箍。
E.
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
一级不大于hb/4、6d、100的较小者;二级不大于hb/4、8d、100的较小者;三四级不大于hb/4、8d、150的较小者
F.
箍筋加密区长度:
一级不小于2hb、500的较大者;二三四级不小于1.5hb、500的较大者
3.梁配筋构造
A.
架立筋:
一般用12mm,但是《混凝土规范》9.2.6中指出,跨度小于4m是不宜小于8mm,跨度4~6m不应小于10mm,大于6m时不应小于12mm。
B.
梁侧构造筋:
梁腹板高度hw(梁高-板厚)不小于450mm时,梁两侧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单侧配筋率不小于腹板面积(bhw)的0.1%
;
注意
,扭筋构造是按照全高布置构造筋,间距不宜大于
200mm
C.
悬臂梁构造:
应有至少2根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少于12d,其余钢筋不应截断,应在《混凝土规范》9.2.8条规定的弯起点弯折。
D.
框架
梁上开洞
时,洞口位置宜位于梁跨中
1/3区段,洞口高度不应大于梁高的40%,洞口上下高度不宜小于200mm
E
.
吊筋计算
(和创计算):一般次梁两侧各设4个箍筋,每侧扣除一个基本箍。计算时,用梁设计内力包络图中次梁传递来的剪力放大1.25倍,然后减去两侧一共6各箍筋的受剪承载力,得出的差值查表看需要用几号吊筋。
F
.
加腋计算
:加腋位置一般出现在大悬挑处,先建悬挑梁计算得出合适结果,然后在模型中靠近支座处增加节点,然后在该节点与柱节点间设变截面梁进行计算,要求计算结果靠近支座的数值往外逐渐边小,若有突变,则需要加长腋长。
4.注意事项:
A. 当梁段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上部设构造筋,其截面积不应小于下部跨中纵筋1/4
,实际工作中,
所有梁配筋都应满足上部支座配筋不小于底筋的
1/4
。
B.
梁中配
有计算需要的受压钢筋
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受压钢筋直径的
1/4。
C.
沿全长的顶面、底面的钢筋,一二级
不应少于2C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纵筋中较大截面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C12.(配筋率=配筋面积/界面有效面积{bxh0,h0指合力作用点至梁截面边距离})
D.
贯通筋与柱截面关系
: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钢筋直径,对于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柱截面,不应大于矩形柱该方向尺寸的1/20,不应大于钢筋所在位置圆柱弦长的1/20;对于其他结构类型,“不应大于”改为“不宜大于”。
5.其它
A.
钢筋锚固与搭接
纵向钢筋伸入支座内长度应符合《混凝土规范》9.2.2条相关要求;支座附近不宜在手拉区截断。截断位置见《混凝土规范》9.2.3。
B、支座两侧配筋差异较明显时,应分别配筋,这样更省一些。
C、连续梁底筋尽量使用一种直径,支座筋除通长钢筋可使用小直径外,其它尽量使用一种钢筋,减少套筒种类。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部回复(33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