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是指主要水平受力构件和垂直非承重构件采用预制的方法,在现场经过装配式施工,垂直受力构件和节点进行现浇连接,使建筑物成为一个整体,这样的建筑结构称为装配整体式结构。其主要特征为:工厂化批量预制、机械化施工,现场湿作业少,具有施工快、质量好、节省材料和人工的优点。
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在建筑设计时,除满足国家现行设计规范外,还应考虑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技术特点,合理设计构件节点,使构造方式有利于构件拆解和预制生产,提高工业化程度,以更好地保证构件质量、加快建设进度。具体要求如下:
一、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1、建筑结构设计应确定合理的结构形式。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适用于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在平面和竖向结构应尽量均匀规则,根据建筑的特点合理确定结构形式,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1条“一般规定”要求。
2、建筑结构的设计计算原则。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是为了适应大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要求,采用预制构件和现场装配施工为主的生产方式,总体上不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因此,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整体设计计算方法,可以参考国家现行结构设计规范,套用现行的设计计算方法,受力性能等同于现浇结构房屋。
3、根据装配整体式结构特点合理确定预制范围。为了提高建筑的工业化程度,建筑结构设计应该在保证结构可靠的前提下提高预制率,而不是“为了预制而预制”,与一般现浇结构一样进行结构计算,并要遵循结构概念设计中“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节点更强”的原则,与一般现浇结构的区别仅仅是生产方式的不同,具体来讲就是:主结构垂直承重构件采用现浇,如剪力墙、框架柱仍采用现浇方式,其余水平构件和垂直非承重构件可以采用预制,同时应保证受力节点为现浇连接,以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抗震性,提高防渗漏性能和隔音性能,并有利于消除安装误差。
二、设计要求
1、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和模数规则
为了保证设计和生产的标准化,建筑设计必须符合一定的模数规则,目前最实用的模数规则为:
开间和进深尺寸按照3M模数,模数进级为3M,偶尔使用1M和1.5M的非标模数,常用尺寸为1200,1500,1800,2100,2400,2700,3000,3300,3600,3900,4200,4500;
层高采用1M模数,模数进级为1M,常用层高为2700,2800,2900,3000,3100,3200,3300;
墙体厚度采用0.3M,进级为0.3M,常用厚度有120,150,180,210,240,270,300;
非承重内隔墙厚度较薄时允许采用75,90,100,个别宽度小于1000的局部次要隔墙可以采用60厚度,空心墙体厚度不小于90。
2、构件尺寸的标准化和模数规则
为了使构件生产标准化,应采用一定的模数规则,提高模具的通用性,以降低生产成本。构件尺寸一般按照以下模数规则:
柱截面尺寸推荐采用3M、1.5M相配合,如300,450,600,有时也采用1M等非标准模数,如:400,500,柱子高度按照层高尺寸;
预制梁截面宽度一般采用5M模数及模数进级,如:200,250,300,小于200时可用120,150,180,预制梁高度一般采用1M模数,对于叠合梁的高度应该与预制厂进行协调,保证梁、墙、楼板尺寸吻合,预制梁的长度一般采用3M模数,以提高专用模板的利用率,方便现场施工。
预制墙体长度采用3M模数,允许采用1.5M模数进行调整;预制墙体高度采用“层高-楼板厚度”或者“层高-梁高”为标志尺寸,后安装内隔墙的尺寸应与生产厂配合,确定凸凹槽尺寸和形式;
楼梯根据层高按照国家标准设计尺寸;
全预制楼板厚度一般采用0.1M模数,厚度以“短跨/30” 左右为宜,相邻房间板厚应尽量一致,通过调节配筋大小分别满足承载力要求,当相邻板块厚度不同或地面标高不相等时,应对该节点进行专门的设计,预制叠合楼板厚度一般为设计板厚的50%,长度采用“梁墙净距+30”,这样楼板在预制梁墙上的安装搭接为15mm,板宽度一般采用1000,1200,1500,1800,2400,一个房间只允许采用一块非标宽度的楼板。
3、合理选择梁柱截面形式和尺寸
由于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结构柱均为现浇施工,需要现场支模浇捣混凝土,方柱不便于支模和施工,且在房间内突出墙面影响使用,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异形柱,以减少定型模板种类;柱截面尺寸以1.5M或3M模数为宜,以方便墙板预制和安装施工。柱子上下层宜采用相同截面尺寸,通过配筋大小调整柱子的承载能力,便于梁钢筋的搭接锚固以及减少定型模板种类;梁截面形式一般采用矩形,梁截面尺寸选择应有利于钢筋排布,当梁、墙截面宽度相同时,可以考虑梁、墙一体预制,为了运输方便,或者当梁、墙截面宽度不相同时,应采用梁、墙分体预制,并在梁底和墙顶设计留有安装配合的凹凸槽。
4、节点区设计要求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连接节点是核心关键部位,必须保证节点的整体性,重点解决节点的构造方式和新旧混凝土的整体连接效果,节点设计的构造方式要求:
节点设计既应考虑方便构件拆解,又要考虑到构件之间的钢筋连接,还要考虑到节点区域混凝土浇筑的密实度,如预制梁与现浇柱(剪力墙)相接节点,预制板与预制梁相接节点,预制梁与预制墙的连接节点均应有拉接钢筋,同时预制构件受力钢筋在节点区的连接锚固应满足规范要求,当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由设计确定附加锚固措施;为了保证新旧混凝土的连接效果,预制构件在节点区的连接表面应设计成“水洗面”或者抗剪键(在生产要求中有详细介绍),节点区的后浇混凝土应该采用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应该比设计时计算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两级,并振捣密实。
5、材料要求
混凝土:非承重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15,当用于受力预制构件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5,也不宜大于C40(预应力预制构件除外),受力构件现浇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且不低于受力构件自身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灌缝和接缝材料应采用细石混凝土或砂浆,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等级提高两级,并不低于C25。
当采用轻骨料混凝土预制构件时,非承重墙体轻骨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L10,梁柱承重预制构件的轻骨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L25,不高于CL40,受力构件现浇节点区应采用普通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且不低于受力构件自身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灌缝和接缝材料应采用细石混凝土或砂浆,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等级提高两级,并不低于C25。
预制楼板或预制叠合楼板宜采用普通料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和现浇叠合层或梁板节点区宜采用与预制梁相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有条件时,现场现浇混凝土的原材料宜与预制构件采用的原材料产地、规格、配合比一致。
钢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构件宜采用HRB400级和HRB335级钢筋,也可采用HPB235级和RRB400级钢筋,非承重墙体构件的构造配筋可采用冷拔低碳钢丝、刻痕钢丝、光面螺旋肋钢丝。
混凝土外加剂: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规范标准的规定要求。
三、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体系设计要
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体系主要是根据不同建筑结构形式的受力特点,为了提高质量、加快工期、减少浪费、节约成本、降低污染,采用预制生产和装配作业替代传统的湿作业生产工艺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建筑体系。
其主要特点是:基本不改变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可以依据现有国家规范进行设计,将大量的湿作业施工转移到工厂内进行标准化的生产,并将保温、装饰整合在预制构件生产环节完成,构件质量好,现场装配式施工速度快,原材料和施工水电消耗大幅下降,劳动强度降低。
根据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生产、施工工艺,结合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应分别把握以下设计要点:
1、取代传统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建筑的受力特点是:墙体为主要竖向承重构件,传统工艺一般用砖、砌块和砂浆组成,楼面一般为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建筑物的抗震主要靠墙体的水平抗侧力能力保证,并设有圈梁和构造柱约束墙体,增强抗震性能;砖混结构的传力路线为:楼板——墙体——基础;砖混结构的缺点是:结构自重较大、保温隔热不足、砌体的整体性差、在遭遇强烈地震时,容易出现粉碎性的坍塌,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但由于砖混结构设计简单、传力路线清晰、造价低廉,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被市场广泛接受,适用于底层、多层住宅的建设。
当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取代传统的砖混结构建筑时,应保持建筑的受力特点不变,设计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预制成整间的大墙板,取代传统的砌筑湿作业,加强了墙体的整体性,施工速度快、质量有保证、表面平整节省抹灰砂浆。一般外墙可采用200~250厚的双排垂直孔墙板,降低材料热传导性能,并可在双排孔之间填充聚苯隔热材料,外表面在工厂做好装饰层,内墙可采用150厚单排垂直孔墙板,也可采用预制轻质实心条板或预制轻质混凝土空心条板。根据砖混结构主要靠墙体陈忠和抗震的特点,如果采用空心墙板,建议每间隔600宽度设置一个暗的“芯柱”,将该孔穿插钢筋并灌实,暗芯柱的最大间距不得大于1米,上端锚如预制圈梁内,下端与插筋搭接长度不小于300。
(2)采用预制圈梁、预制梁配合现浇节点,取代传统的现浇圈梁,可节省80%左右的圈梁模板,湿作业少、效率高。一般圈梁高度可采用200,宽度同墙宽,配筋按照现行抗震规范要求设计。
(3)在所有墙体交接部位设置L型、T型预制空心柱作为墙体的加强暗柱,内穿钢筋贯通节点;根据抗震规范设计L型、T型现浇构造柱,当墙长大于4米时,在墙体中部孔洞处设一个加固暗柱,内穿一根钢筋并用灌浆料灌实(圈梁在该部位留洞使钢筋上下贯通),加强暗柱、加固暗柱、构造柱与圈梁形成空间骨架,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配筋按照现行抗震规范要求设计。
(4)采用“预制叠合楼板” 或“预应力空心楼板+叠合层”楼面,取代传统的现浇楼板,可以节省楼面模板和架管等周转材料和人工,加快施工进度。叠合楼板应根据规范进行施工工况和使用工况下的二阶段验算。
(5)预制墙体不再采用马牙槎,墙体侧面需做成“水洗面”,以保证构造柱对墙体的约束有效。
(6)设计和预制构件生产过程应考虑水电管线的走向和预留预埋问题,避免“错漏碰缺”的发生。
2、取代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的受力特点是:钢筋混凝土框架为主要竖向承重构件,墙体为非承重构件,填充墙体一般为砖、砌块和砂浆组成,楼面一般为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建筑物的抗震主要靠框架梁柱的变形能力消耗地震能量,填充墙体与框架柱设有拉接钢筋防止墙体过早破坏,以增强抗震性能;框架结构的传力路线为:楼板——框架梁——框架柱——基础;框架结构虽然造价和施工难度高于砖混结构,但由于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好,在城市住宅开发中已经得到普及,主要用于多层、小高层、高层建筑。
当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取代传统的框架结构建筑时,根据“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节点更强”的设计原则,概念设计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预制成整间的非承重大墙板,取代传统的砌体填充墙,增强了墙体的整体性,一般外墙可采用120~200厚的钢筋混凝土保温装饰墙板,降低材料热传导性能,内墙可采用120~150厚实心或空心墙板,墙板端部与框架柱连接部位做成“水洗面”,并预留与框架柱的连接钢筋(俗称“胡子筋”),也可采用预制轻质实心条板或预制轻质混凝土空心条板,在框架连接成整体后再安装隔墙板。
(2)先安装墙板和预制梁,在框架柱部位现场绑扎钢筋,依靠墙板上预留的螺栓孔固定柱模板防止涨模,浇筑框架柱,使墙体与框架柱整浇在一起,框架柱截面和配筋按照现行抗震规范要求设计。
(3)采用预制框架梁配合现浇节点,取代传统的现浇框架梁,可节省80%左右的梁模板,湿作业少、效率高。框架梁界面根据设计计算确定,配筋和构造按照现行抗震规范要求设计。
(4)采用“预制叠合楼板” 或“预应力空心楼板+叠合层”楼面,取代传统的现浇楼板,可以节省楼面模板和架管等周转材料和人工,加快施工进度。叠合楼板应根据规范进行施工工况和使用工况下的二阶段验算。
所有的预制构件经过节点部位的整浇连接,使结构形成空间受力体系,每一个房间成为倒扣的、相互连接的“钢筋混凝土盒子”,并且每一层形成整体结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远高于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且可以杜绝外墙的渗漏。
(5)设计和预制构件生产过程应考虑水电管线的走向和预留预埋问题,避免“错漏碰缺”的发生。
框架梁可以与非承重墙整体预制,也可以采用分体预制,当采用分体预制时,梁墙之间留有相互配合的凹凸槽,以方便施工。
3、取代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的受力特点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和剪力墙为主要竖向承重构件,除剪力墙外,其余墙体多为非承重填充墙,填充墙体一般为砖、砌块和砂浆组成,楼面一般为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建筑物的抗震主要靠剪力墙承担地震水平剪力,框架梁柱的变形能力消耗地震能量,填充墙体与框架柱设有拉接钢筋防止填充墙体过早破坏,以增强抗震性能;框架——剪力墙综合了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的特点,其结构的传力路线为:框架部分,楼板——框架梁——框架柱——基础;剪力墙部分:楼板——剪力墙——基础,框架——剪力墙结构造价高于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好,主要用于小高层、高层建筑。
当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取代传统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时,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设计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剪力墙可以采取部分预制的方案,即:剪力墙的主体部分为预制空心墙体,端柱(或暗柱)部分为现浇,施工时,先立好预制剪力墙,在空心孔内插入竖向钢筋,将空心孔用细石混凝土或灌浆料灌实,借助剪力墙上预留的螺栓孔固定模板施工端柱(或暗柱)。剪力墙厚度、配筋应经设计计算确定。
(2)框架部分的设计、施工要求同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要求。
(3)当建筑高度小于30米时,剪力墙部分允许采用单排竖向钢筋,大于30米小于60米时,应采用双排钢筋,超过60米时,剪力墙应采用现浇。
4、取代传统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结构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建筑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砖混结构,剪力墙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主要用于小高层、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在设计时往往将电梯间、楼梯井部位的剪力墙组合成筒体。
当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取代传统的剪力墙结构建筑时,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设计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核心筒仍采用全现浇结构,剪力墙可以采取部分具体要求同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
(2)剪力墙的端柱应采用现浇。
(3)剪力墙的截面和配筋应按照现行设计规范确定。当建筑高度小于30米时,剪力墙部分允许采用单排竖向钢筋,大于30米小于60米时,应采用双排钢筋,超过60米时,剪力墙应采用现浇。
四、设计的特殊要求
1、水洗面
为了保证新旧混凝土的连接能够成为整体,预制构件与新浇筑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做成水洗面,具体要求是:水洗面混凝土的粗骨料干净的外露1/3~1/2粒径,使新浇筑混凝土的胶凝材料可以包裹外露骨料,以此来保证新旧混凝土连接成整体。
2、特殊构造措施
(1)、附加锚固措施。当预制构件受力钢筋在现浇节点内锚固长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应增设附加锚固措施,如:在受力钢筋端部焊接横向锚固钢筋等。
(2)、后装拉结筋。当构件预留钢筋影响现场装配施工时,允许在构件表面预埋螺栓孔,将专用锚固栓钉或钢筋端部套丝后拧入螺栓孔,取代预留拉结钢筋。
(3)、预留拉结钢筋。当采用钢筋混凝土墙板镶嵌在框架梁柱之间取代填充砌体墙时,为了抵抗温度应力和防止墙体倒塌,应预留墙板与框架柱的连接钢筋,钢筋直径间距根据抗震设防烈度不同按现行设计规范填充墙体对拉接钢筋的要求设置,为了防止在罕遇地震作用时墙体刚度过大对框架柱的抗震不利,拉接结钢筋的锚固长度按照规范要求减少一半,以保证填充墙先于框架柱破坏,消耗地震能量,形成多道抗震防线。
(4)、座浆。预制构件安装时,为了保证构件安装缝隙的密封,必须先座软浆,再安装构件,软浆应采用粘结砂浆、水泥砂浆、自流平砂浆等粘接材料,座浆材料的抗压强度不低于预制构件的设计强度,并保证座浆严实无空洞。
五、 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房屋预制构件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
1、预制构件生产工艺流程
建筑施工图设计——构件拆解设计(构件模板配筋土、预埋件设计图)——模具设计——模具制造——钢筋加工绑扎——水电、预埋件、门窗预埋——浇筑混凝土——养护——脱模——表面处理——质检——构件成品——运输安装
(1)、建筑施工图设计。应遵循本文件的要求,结合国家现行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达到施工图深度,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应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并提出相关意见。
(2)、构件拆解设计。是生产前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由于工作量大、图纸多,牵涉专业多,一般由建筑设计单位或专业的第三方单位进行预制构件拆解设计,按照建筑结构特点和预制构件生产工艺的要求,将建筑物拆分为独立的构件单元,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构件连接构造、水电管线预埋、门窗及其他埋件的预埋、吊装及施工必须的预埋件、预留孔洞等,同时要考虑方便模具加工和构件生产效率,现场施工吊运能力限制等因素。一般每个构件均有独立的构件平立剖面图、配筋图、预留预埋件图、装饰设计图,个别情况需要制作三维视图。
(3)、模具设计图。由机械设计工程师根据拆解的构件单元设计图进行模具设计,模具多数为组合式台式钢模具,模具应具有必要的刚度和精度,既要方便组合以保证生产效率,又要便于构件成型后的拆模和构件翻身,图纸一般包括平台制作图、边模制作图、零配件图、模具组合图,复杂模具还包括总体或局部的三维图纸。
(4)、模具制造。“模具是制造业之母”,模具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构件产品质量的好坏和生产安装的质量和效率,预制构件模具的制造关键是“精度”,包括尺寸的误差精度、焊接工艺水平、模具边楞的打磨光滑程度等,模具组合后应严格按照要求涂刷脱模剂或水洗剂。预制构件的质量和精度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基础,也是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施工的关键工序之一,为了保证构件质量和精度,必须采用专用的模具进行构件生产,预制构件生产前应对模具进行检查验收,严禁采用地胎模等“土办法”上马。
(5)、钢筋加工绑扎。钢筋加工和绑扎工序类似于传统工艺,但应严格保证加工尺寸和绑扎精度,有条件时可采用数控钢筋加工设备,构件钢筋在模具内的保护层厚度应进行严格控制,采用塑料钢筋马凳控制干净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6)、水电、预埋件、门窗预埋。根据构件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水电、预埋件、门窗的预留预埋,并采取防止污损措施,为了保证构件埋件定位准确,必要时应采用临时支架对埋件进行固定。
(7)、浇筑混凝土。应按照混凝土设计配合比经过试配确定最终配合比,生产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塌落度,浇筑和振捣应按照操作规程,防止漏振和过振,生产时应按照规定制作试块与构件同条件养护。
(8)、养护。预制构件初凝后开始进行养护,养护过程禁止扰动混凝土,养护分为常温养护和加热养护方式,当气温过低或为了提高模具的周转率需要采取加热养护时,可以采用低温蒸汽养护、电加热养护、红外线加热养护、微波加热养护等形式,加热温度宜控制在60~80摄氏度,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构件表面水分蒸发过快造成干缩,根据工艺要求,可以一次加热养护达到设计强度要求,也可以达到70%强度后转入自然养护。
(9)、构件脱模。当构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30%并不低于C15时,可以拆除边模,构件翻身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的70%,且不低于C20,经过复核满足翻身和吊装要求时,允许将构件翻身和起吊,当构件强度大于C15,低于70%时,应和模具平台一起翻身,不得直接起吊构件翻身
(10)、构件表面处理。预制构件脱模后,应及时进行表面检查,对缺陷部位进行修补,表面观感质量的要求根据设计和合同要求,同时对水洗面进行冲洗。
(11)、构件质量检查。构件达到设计强度时,应对预制构件进行最后的质量检查,应根据构件设计图纸逐项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构件外观与设计是否相符、预埋件情况、混凝土试块强度、表面瑕疵和现场处理情况等,逐项列表登记,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出厂,质检表格不少于一式三份,随构件发货两份,存档一份。
(12)、构件成品包装。经过质检合格的构件方可作为成品,可以入库或运输发货,必要时应采取成品保护措施,如包装、护角、贴膜等措施。
(13)、构件运输。构件运输应根据构件特点和运输工具确定合适的方案,包括装车、装运、卸货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等,每一个项目均应该单独制定运输方案,报监理审批。
2、技术要求
(1)、模具精度要求。模具平台的的平整度要求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内,组合后的模内边距误差不大于-5mm~+2mm,对角线误差不大于-5mm~+2mm,厚度误差不大于2mm。
(2)、外加剂。使用的外加剂品种和用量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并不得对钢筋有腐蚀作用,脱模剂、水洗剂应涂刷均匀、厚度适宜,表面喷洒的水洗剂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
(3)、洗水面、毛面、平面要求。洗水面必须保证除了石子外露,表面没有水泥灰污染,毛面必须保证不露筋,装饰毛面应均匀,深浅以1~2mm为宜,新旧混凝土连接毛面深度4~6mm为宜,外露的清水混凝土平面要求平整光滑无气孔,并把污渍打磨干净,要装饰的平面要去除脱模剂,保证涂料油漆的附着力,水洗面、毛面、平面的部位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误差不得大于10mm。
(4)、钢筋制作。钢筋制作必须严格保证尺寸,尽量在绑扎好后整体吊入模具,要有防止钢筋被脱模剂(隔离剂)、水洗剂污染的措施。
(5)、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混凝土振捣要保证密实;
混凝土在初凝过程中严禁扰动;
构件强度不足时若需进行场地转移,必须连同模具平台一起吊运;
吊装预埋件、支撑预埋件的位置误差不得大于5mm,并有保护措施,其余预埋件位置误差不得大于10mm
六、安装施工
预制构件的装配施工应制定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场地布置和施工前准备计划(含专用工具)、人员组织计划、进度计划、构件吊装技术方案、构件安装技术方案、质量保证措施方案、安全保证措施方案等,施工组织设计应报监理和建设单位审批后,向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1)场地布置和施工前准备
现场施工场地应基本平整,方便大型拖车运输构件出入和通行,最好是构件拖车直达建筑周边,吊车从车辆上吊取构件直接安装,减少构件的二次搬运,在运输高峰期要准备足够的构件摆放场地。一般满足如下原则:
a、在吊车的工作范围内不得有障碍物,并应有堆放适当数量配套构件的场地;
b、场内运输宜设置循环道路;
c、道路、场地应平整坚实并有可靠的排水措施。
吊车的布置应考虑吊装能力与构件重量相匹配,当一台吊车不足以覆盖吊装区域时,应合理增加台数,并满足安装进度要求。
吊装开始前应制备足够数量的安装专用工具和临时脚手架、活动梯架,安装现场具备水电条件,以免影响安装进度。
(2)人员组织计划
安装前应对安装人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和试安装操作,使人员熟练掌握专用工具的使用和安装方法、技巧,熟悉图纸和现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切忌盲目上马而出现质量安全事故。
人员组织应配套,起重工(含指挥)和各工种配合应预先演练,一般每台班吊车应配备一个吊车司机和两名指挥员,一名观察员,其余工种根据安装任务数量和特点确定人数。
(3)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进度计划应考虑现场湿作业的配合情况,合理安排工期,一般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工期以3~5天一层为宜,框剪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以5~7天一层为宜,尽量做到现浇施工和装配施工不出现作业面冲突,合理安排流水作业顺序,减少人员交叉,提高效率,减少事故风险。
(4)构件吊装技术方案
构件吊装方案应明确构件定位测量、临时固定、构件位置调整、节点连接的方法、临时支撑等内容。
构件定位测量。构件定位前应放线,并在地面弹线,准确画出构件位置,并在需要座浆的区域摊铺软浆,应采用先进的测量工具以保证精度和提高效率。
临时固定。构件基本就位后,应采用专用工具临时支撑加固,将构件固定并形成静定结构或超静定结构后,方可摘除吊钩。
构件调整。由于构件尺寸偏差和安装误差累积,当构件位置出现误差时,需要对构件的垂直度和水平误差进行调整,调整原则为:外墙大角方正垂直,内墙中线居中。
节点连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节点位置的钢筋绑扎,并借助墙板固定柱模板,所有转角应保持方正,利用现浇节点消除构件尺寸偏差所带来的安装误差,后浇混凝土应浇捣密实。
临时支撑拆除。在垂直构件(如柱、墙)安装就位后,为了保证构件的临时稳定,必须对预制构件进行临时加固和支撑,保证构件位置的准确以及临时安全,在现浇节点连接以前,所有的预制构件必须成为静定结构或超静定结构,在现浇连接节点混凝土达到50%以上的强度时方可拆除临时支撑杆件(一般夏天为浇筑后3天,其余季节不低于1周时间)。水平受力构件(如梁、柱、楼梯)安装就位后,应在底部安装临时顶撑,待现浇节点混凝土达到70%以上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悬臂构件必须达到100%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
(5)质量保证措施
应根据每个项目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质量保证措施,重点内容应包括:预制构件成品保护,构件垂直度和尺寸控制,构件安装座浆环节,现浇柱模板或振捣环节,楼板与梁、墙节点施工环节,叠合层施工等环节,容易出现尺寸偏差、涨模、密实度和平整度不足的问题,防止成为质量通病;总体来说,预制装配整体式房屋由于大量采用专用工具和专用模板,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出现质量问题的机会少于传统建筑施工工艺。
(6)安全保证措施
由于预制构件的体积和重量较大,普遍采用机械化施工,施工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重点防范吊装环节和水平构件铺设过程出现安全问题,其余安全措施与传统施工方法相同。在构件吊装环节,除防止吊车超负荷工作外,还应对吊装设备和工具经常进行安全检查,特别是钢丝绳和吊钩配件等,以防止构件坠落伤人,施工人员多数为高空作业,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加强“三宝四口五临边”的安全管理。水平构件的安装过程,必须在构件下提前架设临时顶撑,构件吊装到位后,应及时调整顶撑高度直至接触构件底面方可进行脱钩操作,防止构件意外塌落酿成事故。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人多以农民工为主,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质量和安全意思不足,在预制装配方面的施工经验较少的特点,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和管理,对于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向所有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交底并具体落实,指定专人负责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忌盲目冒进。
七、可参考的其他技术规范和标准
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由于受力性能与现浇结构基本相同,施工工艺和方法与装配式大板建筑接近,因此可参照我国现行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本文件只是重点阐述与传统设计、生产、施工的区别和需要注意的要点,以及对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集成应用的方法。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可参考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有: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
《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J 2—86)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05)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T 13-94)
《多孔砖(KP1型)建筑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68-90)
《中型砌块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JGJ 5-8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SJG18-2009)
《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 1-91)
《钢筋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与连接设计规程》(CECS43:9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2006)
《组合钢模板技术规程》(GB50214-2001)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范》(JGJ149-200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建筑轻质条板隔墙技术规程》(JGJ/T157-2008)
《水泥基灌浆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2008)
参考资料:
《建筑结构安全带系统》(中山市快而居房屋预制件有限公司)
《混凝土构件新旧混凝土表面连接技术》(中山市快而居房屋预制件有限公司)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谢谢楼主分享的资料
回复 举报
谢谢楼主分享的资料
回复 举报